受访专家:
王仲 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北京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常务理事。
白建文 主任医师、教授,主持上海市科委及相关课题8项,发表论著30余篇,SCI收录7篇。具有丰富的急诊危重病患者救治经验,尤其擅长急诊症状学鉴别诊断及抢救技术。
溺水是指大量水分进入气道引起气道阻塞,或因为呛水刺激引起喉痉挛造成呼吸衰竭。无论是气道阻塞还是喉痉挛,均可引起窒息缺氧,如合并心跳停止则称为溺死,如心跳未停止称近乎溺死。这一分类对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但救治原则基本相同,因此统称为溺水。
根据溺水的环境不同,溺水又被分为海水溺水和淡水溺水。前者因为有大量盐分,溺水后可以引起人体的高渗和高钾血症;后者则引起低渗和溶血。
无论海水溺水还是淡水溺水,在初期都是水分或痉挛引起的气道阻塞和呼吸衰竭。所以,溺水的现场急救主要是清除气道内的水分和维持溺水者的呼吸。具体方法包括:
迅速将伤员抬出水面,立即清除其口、鼻腔内的水、泥及污物,解除口鼻部的物理阻塞。解开衣扣、领口,最大限度地保持溺水者的呼吸道通畅,然后抱起伤员的腰腹部,使其背朝上、头下垂倒水。或者抱起伤员双腿,将其腹部放在急救者肩上,快步奔跑使积水倒出。或急救者取半跪位,将伤员的腹部放在急救者腿上,使其头部下垂,并用手平压背部进行倒水。
如果溺水者呼吸停止而心跳尚存,在清除气道内水分后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施救者位于溺水者一侧,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自然吸气后,捏住伤员鼻孔,向溺水者嘴里缓缓吹气(每次不少于1秒)。待其胸廓稍有抬起时,放松其鼻孔,令其呼气,必要时可用一手压其胸部以助呼气。反复并有节律地(每分钟吹10~12次)进行,直至恢复呼吸。
如果溺水者心跳已经停止,则按照心肺复苏的程序进行抢救。将溺水者仰卧,背部垫一块硬板,头低稍后仰。急救者位于伤员一侧,面对伤员,一手掌平放在其胸骨下段(两乳头连线中点),另一手平行叠加放在前面的手背上,借急救者身体重量进行按压,将胸骨压下不小于5厘米,然后松手腕(手不离开胸骨)使胸骨复原,反复有节律地(每分钟不少于100次)进行,直到心跳恢复为止。
在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的同时,别忘呼救。对于溺水心跳骤停者,特别是低温溺水者,不能用传统上所说的30分钟无自主呼吸循环恢复便停止复苏的做法。
●电除颤是心肺复苏重点
如果溺水者发生心跳骤停,电除颤是抢救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且近些年越来越得到重视。统计资料显示,每延误1分钟除颤,病人抢救成功的可能性就下降7%~10%。
心脏骤停首先表现电紊乱 心脏的功能是通过一定的节律舒张和收缩,把心腔中的血液输送到大血管中,并由此分布到全身,为细胞提供能量代谢所必需的氧气和糖。
心脏的舒缩受心脏的电活动控制:来自窦房结的电冲动通过传导束迅速传至心脏的每一个细胞,引起心脏肌肉的统一收缩,这就是正常的心脏活动。心脏骤停的表现是射血停止。此时心肌的活动状态有三种:心脏电活动和机械活动均停止(心脏停搏),心脏机械活动停止而电活动存在(无脉电活动或电机械分离),电活动紊乱导致机械活动不协调(室颤)。在上述三种情况中,成人心脏骤停时,80%~90%的病人初始状态为室颤(特别是溺水的病人),而室颤也是最容易通过人为干预恢复正常的。
有除颤仪等于成功了一半 正因为如此,在发现病人倒地、判断可能是心脏骤停时,我们要立即呼救。呼救的真正目的是希望得到除颤仪,因为除颤仪是我们治疗室颤最有效、也是唯一有效的仪器。
当心脏出现电活动紊乱时,肌肉活动随之出现不协调收缩。就像五个手指在同一时刻分别弯曲和伸直无法形成拳头一样,心肌的不协调收缩和舒张也使心脏无法形成一致的压力把血液射出去。但此时的心脏肌肉本身并没有病变或异常,只要将电活动恢复,心脏将立即恢复正常射血状态。
直流电除颤就是这样一个抢救措施。它是通过除颤仪的电极板在身体表面放电,在两个电极板间形成一个电弧。我们可以通过安放电极板的位置,使电弧能够通过心脏。电弧对心脏紊乱电活动进行干扰,从而终止电活动,使其恢复正常心电活动和机械活动。
社区医生应学会使用除颤仪AED,即自动体外除颤仪,是一种普及型的心脏电除颤仪器,适用于经过基本培训的普通市民、消防队员、警察、大学生,在基层的全科医生更应当掌握这一重要仪器的使用。
AED是能够自动识别心律,并有提示功能的除颤仪,其有别于医疗专用的电除颤仪器。目前发达国家在很多公共场所配备了这种仪器。由于我们普及培训不够,目前使用率很低。
在对溺水或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心脏骤停病人实施心肺复苏时,任何时间当除颤仪器被拿到现场时,抢救者需要将电极板与仪器进行连接,然后按照电极板上的图示,将电极板粘贴在体表相应部位(右侧锁骨下一个,左侧腋前线第五肋间为中心一个)。此时,机器将会自动检测病人的心律情况。如果发现室颤,提醒你可以进行除颤,只需按下除颤按钮,就可以完成除颤操作。
●教你一招:简易手法开放气道
无论溺水还是中暑引起的昏迷,气道阻塞和呼吸功能障碍都是最严重的临床情况。解决这两个问题是抢救溺水和昏迷病人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在临床工作中一提到气道管理和呼吸支持,大家自然就会想到气管插管、呼吸机等高级技术。其实,在基层(包括现场)抢救时,我们可以用非常简单的方法进行气道管理。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手法开放气道。具体操作分两种:仰头抬颏法和下颌推举法。后者适用于有颈椎损伤的人。但因为其操作难度大,占用人力,此种方法已经不作为常规推荐。相比之下,前者适用于大多数的复苏或抢救病人。
仰头抬颏法具体操作步骤:将一只手的掌根部放在被抢救者的前额,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并拢放在其下颏的骨性部分,二手合力将头向后仰起。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被抢救者因为舌根后坠而引起的气道阻塞。不足之处是需要抢救者持续进行操作,占用人力,耗费体力。如果抢救发生在社区医院,我们可以使用替代物品,即口咽气道和鼻咽气道。
口咽气道和鼻咽气道都是比较简单的两个短管,只是材质和形状不同。一个呈S形,用于从口腔插入;另外一个呈简单弧线形,用于从鼻孔插入。相比而言,口咽气道因其操作方法简单,对病人的损伤小,故在临床使用多些。
口咽气道的植入方法是:选择大小合适的口咽气道,抢救者一手搬住患者的下巴颏,将其口张开,另一只手将口咽气道开口对准患者头侧将气道放入患者口腔,边旋转边向内推进,使其完全植入口腔,挡片卡在口腔外。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