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饮食营养>>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

警惕那些不太甜藏糖大户
发布日期:2015-07-30

  说起糖,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爱吃甜食好像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有人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让小孩子接触酸甜苦辣咸等不同的味道,结果如你所料,品尝甜口的时候小孩儿表现出特别愉悦的神情。美国康涅狄格学院的实验也证实了高糖高脂食物的确会让人上瘾,而且糖比脂肪更容易让人成瘾。

  然而一旦喜欢上甜食,往往容易导致糖尤其是精制糖的摄入量超标。国际上的研究与调查证明,精制糖摄入过多与超重肥胖、糖尿性、提前衰老、痛风、不育等都可能有关。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再次对糖(精制糖)的摄入量提出警示,建议成年人和儿童应将其每天的游离糖摄入量降至其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进一步降低到5%以下或者每天大约25克(6茶匙),会有更多健康益处。

  可,事实是生活中含糖的食物广泛而便宜,可以说唾手可得。有人说我为了控制糖把那些尝起来甜的食物戒了不就行吗?这当然好咯!不过问题还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很多尝起来并不太甜、名字也听不出糖的“味道”的食物,恰恰是储糖大户呢!那些伪装的高手,为大家揭秘下:

  三合一咖啡

  咖啡仿佛成为小资一族的标配。三合一咖啡口感香浓又冲调方便简直让人太喜爱,很多人一天一杯是不过瘾了,一天来好几杯才够带劲儿。殊不知,三合一咖啡香浓背后是大量的糖和油脂呢,有的含糖量高达70%以上,换句话说一小袋三合一的含糖量就可能有十几克。如果你一天喝三五袋,精制糖的摄入量就接近于建议的上限了。如果真的爱喝咖啡,不妨将速溶咖啡换成原味咖啡。

  番茄酱

  客观的说,番茄酱中的番茄红素确实比较丰富,而番茄红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不过如果经常靠吃番茄酱来摄取番茄红素可不是明智的选择。因为在番茄酱的配料中,除了水和番茄泥,含量最高的就是糖了。高的含糖量可达30%以上,一般的也得15-25%左右呢。所以靠番茄酱获得番茄红素,远不如吃西红柿(例如西红柿炒鸡蛋、西红柿疙瘩汤等)来得营养又便宜。

  烤鸭酱

  甜面酱虽然制作的时候并不加糖,不过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麦芽糖、葡萄糖等。而以甜面酱为主要原料制作的烤鸭酱等,除了本身甜面酱中的这些糖之外,还会额外加入白砂糖等,这导致烤鸭酱的糖含量也不低,例如全聚德烤鸭酱糖含量大概占到三分之一了(34%左右)。

  有人说加这么多糖不会太甜了么?其实这里有一个关乎“甜与咸”的秘密。也是生活重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咸”与“甜”可以相互抵消。

  理论上,在1-2%的食盐溶液中加入10%的糖,几乎完全可以抵消咸味。所以有些在外下馆子时,有些甜口的菜肴例如宫保鸡丁啦、红烧茄子啊、糖醋排骨啦,其实并不少放盐的。

  能量棒

  对于健身人群,能量棒是不错的营养品,在运动前和运动后吃能量棒可以帮助身体迅速补充能量、促进肌肉修复及增长,因为健身对于“营养时间”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不过如果闲来没事拿能量棒当零食可不是好事。毕竟能量棒主要是为运动或健身人群设计的,它的碳水含量高达70%以上,且基本是容易被消化吸收的精制糖,例如麦芽糖浆等。

  速冲糊粉

  单纯的谷物豆类等磨成的粉口感是比较乏味的,甚至有一种五谷杂豆特有的“土腥味”。因此为了让口感更容易接受,速冲糊糊类食品如豆奶粉、藕粉、核桃粉等,往往加入很多糖来调整口感。

  有的甚至糖赫然排在配料表的第一位,意味着糖含量超过一半了,比名称中声称的原料都多,大家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多加比较。

  浓缩果汁

  要说浓缩果汁,不得不先说一下100%果汁。理论上,真正用新鲜水果压榨分离而成、不含其他任何添加物的果汁叫100%纯度的果汁(也就是原果汁)。不过在实际的生产中,直接鲜榨的果汁会增加运输和包装的成本,所以往往将果汁先浓缩,加工时再加水还原到原果汁的比例,这种工艺制造的果汁也叫100%果汁,市面上大多数100%果汁就属于这种,含糖量大概在10%。

  浓缩果汁与原果汁相比水分减少,体积至少减少到了原果汁体积的一半,营养素密度增加,喝一口顶两口。不过由于水分含量的减少,浓缩果汁糖分含量也至少升高一倍,对于超重肥胖和糖友等群体来说更要谨慎控制。

  酸味零食

  山楂片、话梅是典型的酸中带甜的食物。道理也很简单,山楂、话梅等果子本身有机酸含量特别丰富,为了平衡酸自然需要加大量的糖,如此口感才能酸甜适宜。像山楂片中的糖含量往往比山楂还高,“威武”地排在配料表的首位;而话梅的中的糖含量也不示弱,一般的排在配料表的第二位,仅次于梅子。

  另外还有罐头、全麦饼干、沙爹牛肉、猪肉脯、果酱、夹心饼干等等都是口感不怎么甜的储糖大户。当然,这些个例子都是冰山之一角,九牛之一毛而已。事实上,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食品。

  欣喜的是,国家已要求所有预包装食品,都必须在配料表中将所使用的原料按照添加量由高→低的顺序标注出来,如此对那些含有“白砂糖、蔗糖、枫糖、黄糖、果糖、麦芽糖、果葡糖浆、淀粉糖浆、玉米糖浆、糊精、麦芽糊精”,且在配料表中排名比较靠前的食品要当心了。同时再结合“小框框”(即营养成分表)基本就可以判断含糖量高低了。

  需要提醒的是,有的产品大大方方地声称自己“无蔗糖”,其实并不见得不含有糖,有可能是含有“果糖、麦芽糊精”等其他糖的形式呢,这样的产品为数不少。

  总之,食品中关于糖的玄机种种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说的尽,还是养成看食品标签的习惯最靠谱,这也是新时代为自己健康把关的必备技能,可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哪!

(来源:健康时报)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网站导航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Site Map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