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传播激励计划 “打仗”一般的精神科门诊
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主办、健康报社承办的“健康中国”传播激励计划项目,已于近日启动。该活动将通过媒体记者健康计生知识讲座、记者与医护人员岗位实践体验、媒体基层调研采访等形式,加强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医疗计生机构与媒体的沟通。
日前,记者走进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体验精神科医生的工作状态。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党委书记王向群主任医师出精神科特需门诊,记者随同他上了半天班。中午12时30分,王向群已经开始接诊。他解释说,为了响应北京市政府错峰上下班的要求,医院下午的门诊时间是12时30分至16时30分,“但从来都没有正点下班过”。
接诊6小时后喝上第一口水
65岁的赵阿姨是王向群当天接诊的第一位病人。她从2004年起患躁狂抑郁双相情绪障碍。每次来找王向群,都要和老伴儿一起坐9个小时火车,所以特别珍惜医患沟通的机会。
在超过40分钟的诊疗时间里,有一大半的时间,王向群都在反复教赵阿姨如何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如何进行情绪控制。
“就像我之前跟您说的,人应对疾病的方式远比药物更重要,近两个月您就做得非常好。”王向群说,“您花时间跟自己较劲,不如去做应该做的事情,让自己充实起来,心理症状带来的困扰自然就会缓解。”王向群还当起了“教练员”,对赵阿姨的运动时间提出了具体要求,比如上午不能睡觉,早晚要出门活动等。听到王向群的建议与鼓励,赵阿姨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有了笑意。
记者算了一下,王向群与每位病人沟通的时间平均为25分钟左右。往往上一位病人刚从椅子上站起来,下一位病人就已经等在旁边了。诊疗开始前,王向群拿了一瓶矿泉水放到诊桌旁。但一下午,他都没有时间喝上一口。18时30分,已经连续看诊6个小时的王向群嗓音沙哑,疲惫不堪,拧开瓶盖,喝了第一口水。
心理疏导是重要诊疗内容
16时,王向群接诊的第9位病人,也是一位老病号。只不过,她这次来找王向群,不是来复诊,而是因为甲状腺部位长了一个包。
原来,这位王阿姨曾经患过两次原发性肿瘤,20多年前第一次患癌症的时候,她坚强面对,勇敢战胜病魔。然而,几个月前甲状腺部位长出一个包,让她疑心自己癌症复发转移,情绪十分低落。王向群为王阿姨做了仔细的触诊,建议她尽快去内分泌科或普外科就诊,并告诉她需要做的详细检查和注意事项。
听到王向群并没有排除自己最担心的结果,王阿姨的脸色阴沉了下来。
“您也算抗癌明星了,如何应对疾病,您应该很清楚呀。”王向群说,“我还记得,您第一次患癌后,大夫跟您说只能活3个月。但您坚强面对,从术后到现在已经生存了23年。癌症谁也不愿意得,但如果真是那种情况,您应该比谁都懂得如何面对,况且现在情况不明,无需过度担心,最重要的是抓紧时间确定疾病状况,尽早治疗。”王向群用了50分钟时间,给王阿姨做了细致的心理辅导,最终王阿姨决定抛下杂念,尽快进行检查和治疗。
病人的需要和渴求让医生焦虑
王向群告诉记者,按照医院规定,特需门诊接诊病人数一般限定在8人,但当天门诊过程中,不断有老病人前来加号,他基本来者不拒。当天下午,王向群共接诊16位病人,工作到18时45分,而他表示,这一天的工作量还算少的。“忙起来像是在打仗。”王向群说。
记者在观察中发现,许多病人在就诊中并不能完整准确地表述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症状。探寻人们的心理状况,是不是一个很困难的过程?
“困难是肯定的,但又必须做。”王向群说,精神检查需要医生的经验,而且与其他专科不同的是,这样的检查,任何仪器和设备都替代不了。这么多的新老病人,需要了解其心理活动与生理反应之间的关系,了解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所以出诊过程需要医生付出高强度的脑力劳动。
天天接受那么多的负面情绪,精神科大夫会不会在情绪上受影响?王向群说,他从事精神科工作已经30多年,常年的临床工作对他是一个特殊的训练,自身情绪基本不会受到影响。但病人的需要和渴求会让他感到“很焦虑”,因为诊疗能力确实有限。
“近年来,精神疾病愈加高发。我们一直呼吁,要在综合医院等非精神专科医疗机构中设置精神科。”王向群表示,综合医院设心身医学科,以精神科医生为主导,联络对精神疾病有一定认识的相关科室医生,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将对精神疾病的发现和诊治起到重要作用。
(来源:健康报 作者:孙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