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新方案已上报国务院 公益派压倒市场派
中国10多年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正在遭受多方诟病,下一步的医改走向更是备受关切。9月5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2005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卫生部相关官员透露,新的医改方案已经“几易其稿”,草案现已提交到国务院。有业内人士估计,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新的方案或将出台。
在等待医改新方案的这段时间中,医疗投资市场开始出现了一些异动。
公益性博弈商业化
新的医改方案到底将做如何规定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从近期卫生部官员和业界专家的讨论来看,重新强调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公平性将是其中的主要方向。
7月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的研究报告之中认为,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并认为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公布的报告也在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方面将中国列为倒数第四位。这两份报告使中国的医改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国务院某研究室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表示,目前我国医改存在三个深层次的问题,即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和赢利性不分、医药不分、管办不分。今后的医改方向应在坚持“一个结合、三个分离、三个联动”,即市场方式和政府方式结合以解决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问题;将公益性和盈利性医疗机构彻底分离、医药分离、管办分离;同时将医疗改革、医药改革、医保改革进行整体设计、互相推动。
在部分官员和业界专家的探索中,将公益性医院和盈利性进行严格区分被认为是医改的前提和基础。因为,虽然目前国内90%以上的医院都是公立医院,只有10%左右是民营医院,但所有医院都在追求利润,它的公益性没有办法体现出来,医疗服务的普遍性也无法实现。这是医改中最受诟病的地方。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副会长于宗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医改到现在,主要问题就是医院创收。由于财政拨款不足和保障体系不完善,医院80%~90%的收入都由自己创收,在这种路子下,医院和医生就只好想方设法从老百姓口袋中来掏钱。
原世界卫生组织副总干事特别代表、复旦大学教授陈洁则向记者表示,在新加坡的平民病房中,有的只开着电风扇而用不起空调,但它能保证所有的公民都能看得起病。因此,政府应该承担的是基本医疗服务,在基本医疗服务之外的需求就可以由私人医院来提供,两者之间应有相对的分工。因此,现在倡导的公益性、公平性问题和私人资本对医疗领域的投资并不矛盾。
社会资本彷徨
目前与医疗卫生体制市场化、商业化密切相关的社会资本开始处于尴尬境地。
当前,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热得不得了”。但在于宗河看来,这股热潮具有很大的非理性,“这是因为对医疗投资的前景没有看清楚”,因为医疗投资“它不可能是一个暴利的、非常商业化的东西”。在国外也是如此。于宗河认为,民营医院投资应该端正投资理念,明确举办医院的方向。
医疗领域的投资在过去几年持续热潮的重要原因,是许多市场人士认为国家将用非常“市场化”的手段来推进医改,会对很多医院进行产权改革甚至把医院卖掉,因此是国退民进的大好时机。于宗河向记者透露,甚至有人认为,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医疗领域将对国外全面放开,对市场全面放开,各路资本因此都抱有很高的投资热情,很多地方的医院也确实被“卖”掉了不少。但事实上,在过去几年中,国家一直没有明确颁发过类似文件,这其实只是市场人士的嗅觉过于灵敏而造成的错误判断。
而最近关于医改的热烈讨论中,“公益派”的呼声无疑已经压倒了“市场派”的呼声。在这种情况,社会资本过去的投资热情必将受到冷却。于宗河向记者表示,医疗投资的这股热潮会退下去。
致力于医院投融资等业务的艾力彼医疗集团(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庄一强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目前投资者处于观望态度,动作不再那么快了,但“方向还是会往前走”,他9月5日在上海参加中欧的健康论坛之后,第二天就回香港,有一个投资人正在找他。
庄一强认为,社会资本和海外资本还是会进入医疗领域,“不能因为这一风波而停止脚步”,但是需要对它们区别对待。
首先,这些资本可以分为逐利性资本和非逐利性资本,现在谈的主要是逐利性资本,而非逐利性资本也会大举进入中国,比如,李嘉诚一直想在内地建一个疗养院,专门为艾滋病人服务;海外的宗教医院也在中国考察。非逐利性资本投资是值得鼓励的。其次,在逐利性资本中,也要分长期逐利和短期逐利,前者属战略投资,以微利为目标;后者则属于财务投资,以短期的暴利为目标。医疗投资应该属于战略投资,它的投资回报周期长,而且不一定就是高回报。所以,今后短期逐利性资本将会逐渐淡出,而长期逐利性资本和非逐利性资本还会持续带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