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有望打破以药养医
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改革有望打破“以药养医”
“从一级医院、二级医院转变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不是社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和医院的服务模式是不一样的。”在6月11日,卫生部举行的例行发布会上,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纠正媒体对“社区医院”的不确切的理解。
毛群安指出,社区卫生服务不同于医院,它是以预防为主,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防治结合,大部分以健康人为服务对象。除此之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不同的之处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不同于医院。一位医改专家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的改革是打破‘以药养医’、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的前提,也将为医院的运行机制改革提供借鉴。”
小型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转型
去年2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社区卫生发展问题,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以此为标志,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全国快速推进。
据毛群安介绍,近年来,一方面,卫生部大力调整城市现有的卫生资源,对政府举办的一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也就是小型的医院,加上街道卫生院以及企事业单位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了转型改造,鼓励大医院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同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另一方面,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预防保健机构的分工合作,构建新型城市的两级卫生服务体系。一些地区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卫生监督机构等向社区派驻专职人员,强化城市公共卫生体系的网点,积极引导和组织大中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稳定的医疗服务协作关系,完善双向转诊流程和规范,并推动医院将恢复期的患者及时转回社区康复。
卫生部的调查表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政府及所属的医疗机构举办的占60%,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占17%,其他社会力量举办的占24%。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地级以上城市有278个,市辖区789个,全国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8000多个,比2005年有大幅度的增加。
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改革
“医药卫生行业当前存在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医药不分业、以药养医的体制,医药分业是国际通行做法。”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王锦霞对记者表示,在她看来,社区卫生服务无疑是医药分业的有益尝试。
据毛群安介绍,卫生部门也在积极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让医疗机构进一步回归公益性。目前,卫生部门已经采取了四项措施,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的改革。
据悉,这四项措施具体是:一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目前,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区进行了一些探索,切断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医疗收入的直接联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收入上缴,支出纳入预算管理,实行全员聘用制,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患者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考核分配机制。二是改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品购销方式。在北京、宁夏等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实行政府统一采购,集中配送,压缩药品流通环节,弱化药品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补偿作用。三是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管理方式。各地区普遍明确了政府财政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偿标准,天津、上海等地进一步明确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资金统筹分配。四是探索进一步促进基本医疗保障进社区。上海、镇江等地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经费社区预付制,引导多发病、常见病到社区医疗等。
打破“以药养医”有待政策推进
“在发展社区医疗中可先实施医药分业,社区医院只备急救药品,不设零售药房。医生开具处方,由社会药店调配,使资源优化配置,并为医药分业创造条件。社会药店没有政府投资,没花纳税人的钱,却通过公开的市场竞争给百姓提供了优质服务,减轻了国家财政的负担。”王锦霞认为。
有关专家认为,要想改变“以药养医”的制度,关键是要斩断医院、医生和药品之间的直接经济利益联系。而社区医疗服务运行机制的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无疑为打破“以药养医”提供了基础。据了解,目前,收支两条线采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对下属各站统一财务管理,各站经费由中心统一拨付,收入上缴中心,从而切断医疗服务人员和服务收入之间的联系。
据统计,目前,我国80%以上的药品是通过医生开处方,由医院药房卖给病患者。医院处于药品零售的垄断地位,成为利益集团、逐利主体。医生开方与个人收入挂钩,促使医生过度治疗、过度用药、过度检查。医院卖药、以药养医,使医疗费用逐年提高。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医院门诊医疗费收入高达2918.7亿元,药费比例高达52%。
有关专家指出,要打破“以药养医”的体制,必须对现有的公立医疗机构进行改革,改变其不合理的补偿机制。“目前,政府财政投入与人民群众对卫生保健的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公立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仍不合理,公益性质薄弱,医疗保障体制不健全等,这些都有待下一步的医改政策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