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媒体合作

健康科普:脑卒中可以预防吗?
发布日期:2022-11-24

  (一)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是怎么发生的?

  俗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由于脑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从而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是当今世界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与冠心病、恶性肿瘤构成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

图像

图像

  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类型。

图像

  1、什么是缺血性脑卒中?

  由于脑血管堵塞所致,血管内脂肪淤积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就像心梗,这就是为什么脑卒中也被称为脑梗死。

图像

  那么血栓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血栓可形成于颅内,也可来源于身体其他部位,通常来自于颈部,也可来自心脏,当心律失常如房颤时,最易发生血栓。

图像

  2、什么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分钟内完全恢复,超过2小时常遗留轻微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或CT及MRI显示脑组织缺血征象。TIA多发于34~65岁,65岁以上占25.3%,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突然,多在体位改变、活动过度、颈部突然转动或屈伸等情况下发病。发病无先兆,有一过性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一般无意识障碍,历时5~20分钟,可反复发作,但一般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我们也称这种脑卒中为小卒中,也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如果怀疑TIA,须马上入院治疗,防止病情发展为永久性脑梗死。

图像

  3、什么是出血性脑卒中?

  血管突然破裂出血导致的卒中称为脑出血,血液从破裂的血管漏出到大脑内及大脑周围,会引起大脑组织水肿,病情严重者会危及生命,须手术治疗。

图像

  (二)脑卒中有什么危害?

  一次脑卒中期间,每小时有接近1.2亿个脑细胞死亡。大脑很娇贵,如果缺氧超过6分钟,脑细胞就会死亡,很难恢复。脑卒中的死亡率居高不下,是公认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时期,脑卒中发病率呈明显升高趋势。据2008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脑血管病已成为名列首位的致死原因。据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的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国,脑卒中的死亡率非常惊人,是心肌梗死的4~6倍,其所带来的我国经济负担高达400亿,是心肌梗死的10倍。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告,我国脑卒中发生率还在不断攀升,正在以每年8.70%的速度急剧上升,30%的脑卒中患者最终死亡,而70%的存活者则多伴偏瘫失语等残疾。

图像

  卒中不仅致死率高,而且更可怕的是致残率高。脑卒中给患者和家庭带来长期的负担,它是成人中最常见的致残原因:尽管大多数脑中风患者能够幸存,但其中10%有严重的残疾需要长期护理,30%需要有人照顾他们的起居,60%的患者社交活动或户外活动受限。

  (三)脑卒中的症状有哪些?

  大脑控制着人的全身,不同地方的脑梗死有不同的表现:

  如图A黄色的地方梗死则出血面瘫;

  图B紫色的地方梗死则出现胳膊不动;

  图C红色的地方梗死则表现为说话困难。

图像

  还有其他症状,比如橙色区域卒中可引起意识模糊;绿色区域卒中可引起视觉改变;淡紫色区域卒中可引起记忆缺失;灰色区域卒中可引起平衡丧失。

图像

  有时,脑卒中的症状不明显,不易察觉,但多数情况下还是能够发现的,如果发现治疗及时,这些症状多数是可以逆转的。一旦发生卒中,迅速就医极为重要。因此要牢记fast(迅速)原则:

图像

  如果出现fast相关症状,抓紧时间,直奔医院……

图像

  (四)哪些人容易发生脑卒中?

  脑卒中往往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一危险因素与脑卒中的发病并不一定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以下两个

  1、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1)年龄:55以上,每增加十岁,脑卒中率增加一倍。

  (2)性别:男性高于女性。

  (3)遗传因素:父母有脑卒中史,子女患脑卒中风险会增高。

  (4)种族:中国人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比白种人高。

  2、可控制的因素:

  2016年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来自32个国家的INTERSTROKE研究结果显示,全球90.7%脑卒中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疾病、吸烟、酒精摄入、不健康饮食、腹型肥胖、体力活动不足和心理因素10项可纠正的危险因素相关;对于我国人群,该10项危险因素可解释高达94.3%的全部脑卒中,分别解释95.2%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和90.7%的出血性脑卒中。这提示脑卒中是可以预防的,脑卒中一级预防也是降低脑卒中发病率的根本措施。

  (五)日常应该怎么预防脑卒中?

  1、控制血压。脑卒中首要预防高血压。患有高血压病者的脑卒中发病机会高于正常人的6倍,如合并糖尿病危险性升高至8倍。建议生活中经常测量血压,将血压控制在一个稳定、安全的范围内。

  2、控制胆固醇。高胆固醇是引发卒中的危险性因素。高胆固醇可通过增加患心脏病率,间接地升高患卒中的危险性。生活中应经常地检测了解自己的胆固醇水平,并注意控制。

  3、注意限盐。传统食盐中的钠可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继而可能引发卒中。建议高血压者低盐(钠)饮食,少食油腻,减少饮食中的钠可以降低血压,更重要的是降低患卒中的危险性。

  4、治疗房颤。房颤可使血液聚集在心脏腔室中,因而易形成血栓,引发心源性脑栓塞。检查是否患有心房颤动(房颤),如果有应遵循医嘱及早治疗,以减少患卒中的风险性。

  5、戒烟限酒。长期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此外,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过量饮酒对组织细胞有损害作用,可损伤大脑细胞和麻醉大脑皮层。

  6、适当运动。养成每日运动的习惯,适当的户外活动,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每日至少30分钟的轻快运动,如散步、慢跑、骑车、游泳等,可在多方面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7、冬天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季节,老年人应该注意饮食起居,还要做到以下几点,就可大大减少心脑血管的发生:(1)由于冬天天气寒冷,老年人血管容易收缩,血液黏稠度比较高,因此一定要多喝水,降低血液黏稠度;(2)情绪的波动也是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因此老年人一定要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激动,尤须防止大喜大悲。

  (六)有哪些影像学方法可以帮助预防脑卒中?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和技术的高速发展,医学影像学方法能够在各个环节,从不同层面对血管、脑组织形态、功能、代谢进行评估,从而已经成为此循环式监护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随着分子影像学方法的引进和发展,医学影像学的进步必将推动脑卒中诊治策略的完善和深化。

  1、磁共振黑水序列+扩散加权成像的作用有哪些?

  MRI黑水序列成像可以帮助发现TIA的脑内病变,以及腔隙性脑梗死,由于其显影时间较CT早,尤其弥漫成像(DWI)对超急性期梗塞(6小时内)诊断具有明显优势,故在脑梗塞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已为临床所肯定。

图像

  2、脑血管MRA能帮助筛查那些脑血管病?

  (1)MRA可显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和狭窄程度,为预防脑梗死提供更多有关脑血管病变的信息。

  (2)筛选脑动脉瘤和血管畸形,预防出血性脑卒中。

图像

  3、如何进行血管斑块的检查?

  《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里明确指出,要对4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进行常规筛查,确定是否有斑块,如果有斑块,应确定斑块性质如何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生的高危因素。它既可引起血管管腔狭窄、闭塞,使颅内血流灌注不足;又可因斑块破裂、栓子脱落等导致远端颅内血管栓塞。为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的严重性,临床常采用多种影像学方法有超声、CTA和核磁共振等。

  (1)颈动脉超声

  筛查颈动脉血管斑块的首选方法;缺陷是难以确切描述性质。如果只是希望了解有没有斑块,斑块造成的管腔狭窄,超声是最好的选择。注意,超声报告里经常提到“软斑”“硬斑”,但是,软斑不一定就高危,硬斑也未必就不高危。

  (2)CT血管成像(CTA)

  成像范围大,空间分辨率高,便于整体评估颈动脉及全脑的血供情况。缺陷是无法对斑块的结构及性质进行描述。

  (3)血管斑块易损性的磁共振检查项目(MR-VPD)

  由于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并不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严重性的最有效指标。管腔无任何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仍有6%~8%的概率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MR-VPD检查的目的就是精准诊断易损斑块患者,准确阻止卒中发生。

图像

  由于斑块高危程度≠管腔狭窄程度,MR-VPD弥补了常规超声和CT单纯以管腔狭窄率评估卒中风险的不全面性。

图像

  参考文献:

  [1]王陇德,毛群安,张宗久,刘建民,彭斌,王伊龙,王拥军,杨弋,吉训明,蒲传强,华扬,焦力群,巢宝华,曹雷,刘卫东,许刚,李梅,《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编写组.我国脑卒中防治仍面临巨大挑战——《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9,0(2):105-119.

  [2]周伟,张兵,黄晓等.2014年江西省脑卒中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杂,2018,52(1):79-84.

  [3]孙海欣,王文志.中国脑卒中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调查结果发表[J].中华神经科杂,2017,50(5):337.

  [4]刘莉,叶鹏.中等收入国家年轻人脑卒中发病率增加:基于10年人口的研究[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7,25(11):48.

  [5]赵锡海,李澄,严福华,李睿,陈硕,郑海荣,刘新,张紫豪,杨旗,许建荣.颅内MR血管壁成像技术与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9,53(12):1045-1059.

  [6]马林,娄昕,陈敏,施海彬,陆建平.脑血管病影像规范化应用中国指南[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9,53(11):916-926.

  [7]何莎莎,韩福刚,何晓鹏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型及稳定性评估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7,23(10):2016-2020.

  (作者:上海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张建)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网站导航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Site Map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