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精神紧张﹐时有三餐不规律﹐应酬宵夜。您是否容易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甚至面色苍白、萎黄、精神不振、身体倦怠乏力、身体脏器功能性下降和免疫力降低?当心您的脾胃已受损产生疾患隐忧了。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出生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脾胃摄入的营养物质。先天不足的,可以通过后天调养补足,同样后天失调的也可透过调治脾胃可以去病延年益寿。即使先天良好,如不重视后天脾胃的调养,久之就易多病减寿。
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讲脾不离胃,讲胃不离脾,常脾胃并称。中医的脾胃不是现代医学解剖学上的脾与胃,就生理和病理而言,中医所讲的脾胃包括了整个消化系统(包括脾、胰、胃、肝、大肠、小肠),远远超出解剖学意义上的脾和胃的范畴。
四季脾旺不受邪: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壮的正气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之内,邪气是不容易侵犯机体的,而邪气之所以能够侵犯人体,一大部分是正气虚弱的原因造成的。脾胃是我们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功能健旺,则我们的正气强盛,身体自然健康。故医圣张仲景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这说明在一年四季中,如果脾胃的功能旺盛,人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袭。
脾胃病的产生与很多因素有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饮食因素。进食辛辣食物、油腻食物以及酗酒都会对脾胃产生伤害;
2、情绪因素。不良情绪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3、气候因素。例如潮湿的环境容易导致脾虚湿气的发生;
4、生活工作方式。长期脑力劳动和过度的思虑会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容易产生肝郁从而产生脾虚、肝郁脾虚证。
脾胃虚则百病生!
再来,中医有“脾胃虚,百病生,诸病从脾胃论治”之说。如果脾胃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气血运行和营养的吸收,很容易造成身体其他部位或脏腑的病变。上至高龄老人,脾胃虚弱,腹胀便秘;下至婴幼孩童积食,食欲不振,发育迟缓;更有三高患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食滞,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口臭便秘,睡眠不安和免疫力下降等症状均可出现。
脾胃病治疗也包括消化道癌前病变及肿瘤、肝损害、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胰腺炎,以及临床常见病如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胃食管反流病、消化不良、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脂肪肝、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
以上疾患均可透过依据个人体质,通过辩证后调治脾胃而得到改善治愈。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优势:
中医治疗脾胃病,并非单治胃肠肝胆等,而是从整体调节,使各脏腑的气血阴阳平衡,而达到治病的效果。治疗上用药灵活多变,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分清寒热虚实,因时因人因地制宜。如春季肝气旺,应防止肝木克土,宜适当疏肝健脾;夏季湿气盛,易感湿伤脾,宜健脾利湿;秋冬季节燥气盛行,宜养阴润燥。此外,中医治疗手段多样,有中药内服、针灸、推拿导引、穴位贴敷﹑代茶饮﹑药膳食疗﹑生活运动习惯管理建议﹑膏方调理等,均可达到去邪补虚、调整气血阴阳的作用,让脾胃恢复健康状态且基本无明显副作用,许多治疗脾胃病的常用中药如生姜、茯苓、薏苡仁﹑山药﹑莲子﹑百合等都是药食同源之品。
而俗话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在脾胃病的治疗与恢复健康后﹐生活习惯与饮食﹑情绪压力的管理亦是重点﹐可与医师讨论﹐开立日常中草药代茶饮﹑药膳食疗﹑生活运动习惯管理等建议﹐让疾病更易康复且不再复发。
(东方国际诊疗中心特邀专家 张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