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医院

找专家

查疾病

约门诊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合理用药

冠心病患者的防与治
发布日期:2019-11-28

  冠心病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在西方发达国家,其年死亡数可占到总死亡数的1/3左右,占心脏病死亡数的50%-75%。本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且以脑力劳动者居多。在我国,本病不如欧美多见,但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近30年来正迅速升高,1984-1988年,我国城市冠心病实际死亡率增长13.5%,达41.88/10万,农村增长22.85%,达19.17/10万,而到1996年城市冠心病实际死亡率增至64.25/10万,8年内又增长53.8%,农村则增至26.92/10万,增长40.4%。而1998年至2008年间,中国男性冠心病发病率增加了26%,女性增加19%。

  什么是冠心病?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升,现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也成了影响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其中冠心病就是人们口中经常讨论的一个名词,那么究竟什么是冠心病那?冠心病只是心脏病的一种,但确实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心脏病。冠心病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一般来说“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以及吸烟的人群患有冠心病的风险会显著上升。稳定型心绞痛的典型临床表现为体力活动后发生的心前区疼痛,多为发作性绞痛或压榨痛,休息数分钟后或服用硝酸甘油后会有缓解。但是有时仅仅表现出轻微的胸闷,头颈部不适,左侧肩膀疼,甚至是半边牙疼。冠心病的发作还常常与季节变化、情绪激动、体力活动增加、大量的吸烟与饮酒有关。如果冠心病严重,血管狭窄极度严重甚至达到堵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就导致了心肌梗死,严重危及生命。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诱发,突感心前区疼痛,多为发作性绞痛或压榨痛,也可为憋闷感。疼痛从胸骨后或心前区开始,向上放射至左肩、臂,甚至小指和无名指,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胸痛放散的部位也可涉及颈部、下颌、牙齿、腹部等。胸痛也可出现在安静状态下或夜间,由冠脉痉挛所致,也称变异型心绞痛。如胸痛性质发生变化,如新近出现的进行性胸痛,痛阈逐步下降,以至稍事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甚至休息或熟睡时亦可发作。疼痛逐渐加剧、变频,持续时间延长,祛除诱因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此时往往怀疑不稳定心绞痛。

  冠心病如何预防?

  首先要注意饮食均衡,冠心病的发作与饮食有着密切的联系,饮食上应注意避免肥厚油腻食物的摄入,不宜过咸,控制食盐摄入,多吃蔬菜、水果,此外应注意戒烟限酒,摒弃不良的饮食习惯,这样可以防止体内脂质沉积,进而影响到血液的顺畅运行。其次是危险因素的控制,对于一些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病人,冠心病的发病风险会大大提升,那么对于这些高位患者,血压血糖血脂的有效控制就非常重要了,只有把原发疾病控制住,才能降低的发病概率。还有就是要坚持运动,坚持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同时可以帮助提高新陈代谢水平,进而有助于防止血液中过多的脂质沉积,减少血管壁的压力,从而有助于防止冠状动脉硬化。最后是定期体检,冠心病只有早发现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控制治疗,日常生活要注意定期检查身体,这样可以知道自身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症状不明显的冠心病,并且第一时间采取正确的方式去治疗。

  老年人才会得心血管病?

  错!我国心血管病呈现年轻化趋势,特别是高血压,这与现代社会节奏的快和生活压力大有关,同时很多中青年人体重增加、运动少、饮酒、吸烟、熬夜、高盐高脂肪食物摄入等均不同程度提高了心血管的发病率。近年来,80后,甚至90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者屡见不鲜。这些危险因素的年轻化使得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也在年轻化,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三高”使年轻人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也大大上升。

  硝酸甘油是心脏病的万能药吗?

  很多人都把硝酸甘油当做心脏病的万能药,那么到底事实是怎么样的呢?实际上,确诊冠心病的患者若无心绞痛症状,无需常规服用硝酸酯类药物。此类药物只能缓解或减少心绞痛发作,不能改善预后。硝酸甘油片可以作为急救用药,但对于以下情况硝酸甘油并不适用。(1)血压太低的患者,硝酸甘油有扩血管的作用,所以硝酸甘油就可以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如果患者血压太低,使用硝酸甘油会增加低血压风险,严重者甚至会发生更为严重的事件。(2)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是因为在扩张血管的同时,会引起脑脊液压力和眼内压力升高。所以,青光眼的患者,使用硝酸甘油后,有可能会加重青光眼患者的眼压。一般来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未经手术治疗者,应避免使用硝酸甘油;而开角型的青光眼用硝酸甘油相对比较安全。(3)肥厚性心肌病的患者,肥厚性心肌病,确切的说是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的患者,是硝酸甘油使用的禁忌症,因为硝酸甘油的扩张血管的作用,可使得回心血量更少,原本梗阻的流出道,会因为回心血量的减少从而使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引起的心绞痛更加严重。

  老年人都应该吃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是防治心脑血管病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也是一种家喻户晓的经典药物。阿司匹林是好药,但也是一把双刃剑,用的正确可以有效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如心梗、脑梗),用的不正确则有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如胃肠道出血、脑出血)。那么哪些人应该用阿司匹林呢?如果已经确诊了冠心病(特别是心梗)、脑梗死/短暂脑缺血发作、颈动脉或下肢动脉明显狭窄(狭窄超过50%),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该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没有心脑血管病的人,确定是否需要吃阿司匹林更为复杂。首先,年龄<40岁、或>70岁的人,只要没有心脑血管病,一般不宜服用阿司匹林。如果年龄在40-70岁之间,需要根据危险因素以及既往病史的不同来确定是否使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脑血管预防用药,且用不用药最终要由医生决定,因为这个问题专业性很强,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都各不相同,不能擅作主张。

  血压不高,医生为什么让吃降压药?

  许多冠心病以及心梗病人病情稳定后,医生会让病人长期吃上ACEI(普利类)/ARB(沙坦类),β受体阻滞剂(例如倍他乐克)进行二级预防治疗,许多既往没有高血压的病人将其视为降压药物,于是就出现了出院后停药的现象。其实无论普利类沙坦类还是洛尔类,的确是降压药,但也是有效的心脏保护药物。冠心病病人或是心梗后的病人,无论血压高不高,一般都应该长期吃这两类药物。这时候的治疗目的不是降低血压,而是保护心脏,避免发生心脏增大、心衰甚至猝死。虽然这两类药物会对血压有一定影响,但对于血压正常的人来讲,其降压作用很弱,很少导致低血压。只要用药过程中注意测量血压就行了。

  实际上这位患者的困惑很多人都有,所以跟大家再提醒一下:冠心病、心梗病人,无论有没有症状,都要根据医生嘱咐坚持用药,切忌擅自停药。

  阿司匹林餐前吃还是餐后吃?

  随着现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阿司匹林可以说是在老百姓的药盒中是越来越常见了。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防止血栓形成,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活血”作用,从而有效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但很多朋友认为服用阿司匹林容易引起消化道不适甚至胃出血,所以常常为了保护胃而饭后吃药。但医生又是却要求空腹服用,到底是餐前还是餐后吃?答案是,要看是什么类型的药片。如果是普通的阿司匹林,不是肠溶片,为避免刺激胃,是需要饭后服用。但是我们要仔细的看药盒上的名称,如果是阿司匹林肠溶片却恰恰相反。原因是我们空腹时,药片排空较快,可以很快就通过胃,到肠道溶解,饭后吃的话,药物与食物混合使其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也容易增加药物溶解机会,对胃的破坏力增强。此外,阿司匹林肠溶片的药片外层有一层保护膜,空腹时的胃酸环境药片不容易融化,这样药片可以完整通过胃部后在肠道崩解并被人体吸收,一旦进食,胃内的胃酸环境改变,会引起阿司匹林肠溶片提早在胃内崩解,进而引起胃部不适。另外,到底是早上还是晚上呢?答案是,不论是早上、中午还是晚上服药,每天75-150mg,都可以达到治疗效果。

  支架有寿命只能管几年?

  严格的说支架不存在寿命的问题。支架撑开后,支架网状金属结构会牢牢的嵌入血管,随着时间推移血管内皮细胞完全覆盖支架,最后支架和血管组织会完全融合在一起,使支架成为人体血管的一部分。即使剧烈活动,也不会使支架移位或掉出。而且,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支架术后患者都应该做到“管。所以支架没有寿命这一说,只要坚持服药,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大部分患者的支架使用时间就是终生管用。保养的好,陪伴直到终老,如果保养得不好,几个月可能就会再次堵塞。所以对于我们心功能受损较小的冠心病病人,最主要的是改善生活方式,管住嘴迈开腿,饮食不能太油腻不能太咸,注意体育锻炼,规律服药,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三高,这样才能使心脏功能恢复的更好。

  心脏支架植入后还能运动吗?

  不少患者植入支架后,老是担心支架会不会移位,剧烈运动之后会不会掉下来,甚至连穿衣服都小心翼翼,其实大可不必顾虑,只要支架植入操作顺利,是完全不影响日常生活和运动锻炼的。支架植入体内后,紧紧贴合在血管内壁,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几个月到一年),冠状动脉血管上的细胞会生长、迁移,最后逐渐覆盖满整个支架的表面,支架会长到血管里,使支架成为人体血管的一部分。即使剧烈活动,也不会使支架移位或掉出。而且,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支架术后患者都应该做到“管住嘴、迈开腿”,也就是说从治病的角度来说,需要进行体育锻炼。根据患者本人的基本情况循序渐进,起初不宜过于剧烈,并且在心脏功能允许的情况下逐渐增加强度。一般要求每周至少五天、每天至少30分钟的适度运动,换个角度来说适量的体育锻炼对于冠心病病人非常重要,有助于心脏功能的恢复。需要提醒的是,每个病人情况不一样,需要经医生评估给出适合个体的运动处方。

  作者: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车文良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网站导航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Site Map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