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未来需要我们每个人关心和关注。根据国家卫健委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发病形势严峻: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为14.5%,小学生为36.0%,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0%。新冠疫情期间,各地陆续推出网络授课模式,进一步增加了儿童使用电子产品及上网的时间,我国青少年近视比例也相应升高。而根据国家2030年对近视防控要求,对于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防控可谓任重道远。
中国儿童近视发生的成因需要大家探讨分析,以便有的放矢,做好近视防控工作。在这方面,家庭对于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用眼习惯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首先,不良的用眼习惯来源于学龄前过早的教育。现在的家长多奉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让低龄儿童过早地上起了网课,而接触电子产品也是一个诱因。其次,一些学龄前儿童缺乏良好的用眼习惯,比如喜欢趴着看书,或是在光线过亮或过暗的环境下看书,引发视疲劳导致了近视的发生。这里要提醒家长,当儿童出现一些“异常行为”时,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这些行为包括看远处时经常眯眼;读书时眼睛贴得很近;频繁眨眼;经常皱眉;歪头或斜眼看物体等。这些行为都预示儿童近视的发生,有必要进行相关的专业检查。
除了用眼时间长,近视的形成往往与距离过近有关:平行光线通过眼部屈光系统屈折后,成像落于视网膜之前,造成了视物模糊不清的一种异常状态。
近视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其中还包括遗传因素及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现有研究表明,近视的发生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如果父母都是近视眼,且为度数大于等于600的高度近视,那么孩子近视的发生概率就会大大增高。虽然不能改变遗传因素,但对于这类儿童,家长应更加注意孩子日常的用眼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习惯。
我们知道,近视就是眼轴过长所引起的,眼球的前后径并非一成不变,会随着年龄增大而变长。一般而言,眼轴长度和近视度数有着线性关系,随着近视度数增加,眼轴也会不断增长,一般儿童近视每增加100度,大约对应0.3-0.5mm的眼轴增长。男孩的生理性眼轴增加量比女孩略大。且随着年龄增加,生理性眼轴增加量趋于减少。高度近视的眼轴一般长于26mm,伴随眼轴进行性延长还有视网膜的持续变薄,未来发生视网膜脱离、黄斑变性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所以应定期检测儿童的屈光度和眼轴变化,及时给予科学地干预。
纠正不良的读写习惯对近视防控有很大的作用。养成正确的握笔习惯以及正确的坐姿可以有效降低50%以上的近视发生。另外,如何解决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的问题,也是控制近视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在儿童青少年近距离用眼时,戴低度凸透镜组合基底向内的三棱镜,同步放松眼睛看近的调节和集合,将看近变成看远,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眼睛负担。
最后,近视儿童青少年普遍存在假性近视,可以进行视力康复训练,一是改善眼部循环,促进代谢,二是让眼睛动起来,训练眼内外肌肉,增加看远的能力。以看远能力为主,配合看近训练;单眼和双眼训练相互配合。给眼睛做一次“深呼吸”,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双眼。
另一方面,营养不足也会导致近视的发生。有的家长可能会疑惑,孩子一日三餐都是荤素搭配,长得也是白白胖胖的,怎么还会有营养问题呢?这里说的营养不足主要是铬、锌等微量元素不足。研究表明,近视患者普遍缺乏铬、锌等微量元素,这就需要家长在孩子的食谱上添加黄豆、紫菜、羊肉、牛肉等含锌和铬丰富的食物。少食用巧克力、牛奶等含糖较高的食物。
进而我们要了解一下如果真的得了近视是不是就一定没有了“翻身”的机会呢?我国近视防控干预措施也有很多,都是治疗和延缓近视的“秘密武器”。角膜塑形镜想必很多家长都不陌生。角膜塑形镜能够有效减缓眼部的眼轴增长,从而达到控制近视发展的目的。比较常见的角膜塑形镜有三种,分别为软性角膜接触镜、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以及角膜塑形镜。
近视离焦镜也是现阶段近视防控的一大法宝。近视患者周边视网膜呈相对远视离焦,正视或远视者为相对近视离焦。通过特殊光学设计,在矫正中央屈光不正时,利用周边相对正光度,矫正近视眼的周边视网膜远视性离焦,避免了由佩戴普通镜片导致的周边视网膜进一步形成远视性离焦的现象,从而抑制了由周边视网膜远视性离焦所诱导的眼轴增长和近视进展。
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对近视进展的抑制效果也有一定的成效。使用后会麻痹睫状肌产生调节作用,进而减少眼疲劳,得到近视控制的效果。但使用低浓度阿托品的同时要定期关注眼压情况及眼底情况,定期随访眼睛的各项指标。
目前,对于近视的防控越来越重视,多地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例如双减、教室采光照明改造、加强课外活动、针对学生近视防控学校也建立教职工的责任考评制度等等。但部分家长对于近视防控意识薄弱,相关知识了解颇少,感觉近视不是什么大事情,一副眼镜就可以搞定。但事实是,视力的要求都是硬性指标,即便孩子在身体素质、学习成绩等各个方面都十分优秀,但只要视力不及格,也只能遗憾地与梦想的职业擦肩而过。儿童近视防控是存在黄金年龄的,在最好的时机给予干预,才可以挽回继续滑向高度近视和眼底疾病的深渊。
(作者: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眼科胡颖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