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30日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
双相情感障碍预后较差,三次发作后就需要长期治疗,有“一旦患病则终身患病”的说法。
日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陈俊教授指出,患者如能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并在急性发作之后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期治疗,同时避免外界因素导致的反复发作,就很有希望减药、停药乃至彻底康复,患者能正常回归社会。
■新冠对双相发病率影响不大,更多挑战来自临床诊疗
新冠疫情后全球新增6000万抑郁患者,其引发的精神健康问题令人担忧。
陈俊教授表示,这是因为抑郁症与外界刺激的关联性更强,而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多由生物学因素导致,尤其对首发患者而言,发病率受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并不显著。
更多挑战来自于临床诊疗。
双相情感障碍误诊漏诊率较高,随着全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诊疗日益重视,又出现了过度诊断的现象;加之国家将双相情感障碍列为重度精神疾病,加重了患者的病耻感,部分患者不愿承认自己患病甚至引发医疗纠纷。
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双相情感障碍的科普力度仍需加强。
■认知偏差影响诊疗效果,市民需正确获取科普信息
人们对双相情感障碍仍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
这些偏差和病耻感一起成为外界触发因素,极易导致患者病情反复发作。
有些患者常常容易模糊正常和异常的界限,仅把双相情感障碍里的抑郁相看作是生病,而把躁狂相理解为正常状态,要求药物治疗令自己达到“正常的兴奋”、拒绝使用心境稳定剂,导致躁狂相更易发作。
有些患者家属或工作单位常常要求患者“完全康复”才能继续工作,而事实上合适的环境对患者的治疗有辅助作用,当临床医生诊断“情绪稳定、功能康复”时患者就应该回归正常的工作生活。
陈俊教授表示,大多数患者既不想被看作“患者”,也不愿被当作“天才”,更希望社会以平等、普通的眼光看待自己。
市民应多通过正规途径,如报刊杂志、医生个人或医院开设的科普公众号,了解科普知识,纠正认知偏差,帮助患者减少外界因素导致的反复发作,从而早日重返社会。
■双相情感障碍各阶段推荐药物不同,喹硫平可全病程使用
精神病学教科书和专业指南是国内对双相情感障碍规范化诊疗的两大标杆,其中指南时效性更强。
2015年《中国双相情感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将心境稳定剂和第二代抗精神药物作为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一线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双相情感障碍不仅病程复杂,药物治疗更复杂。
指南会根据循证医学对抑郁期、躁狂期、稳定期等各个阶段做出不同的药物推荐。
如:丙戊酸仅适用于躁狂发作期;拉莫三嗪仅适用于抑郁发作期;而碳酸锂、喹硫平则在各个阶段都有推荐,可全病程使用。
■大数据助力规范化诊疗进程,双相情感障碍有望彻底康复
陈俊教授提及,我国在临床技术和学术水平上已逐渐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随着诊疗规范化程度的提高,双相情感障碍的治愈率将有所提升。
“互联网+医疗”将有助于该进程的发生。
国内外对此已有较多尝试,如通过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发现高危因素,提早预防,及时鉴别,大数据评估医生的用药规范性等。
未来,人工智能还能与生化、遗传、脑电、声音、影像等手段多维度整合,成为临床医生诊疗乃至彻底治愈双相情感障碍的得力助手。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虞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