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
当前癌症治疗的发展趋于全病程管理,多学科协作,最终提升综合治疗效果。
完善的系统治疗策略包括外科手术、化疗、放射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中医中药、营养支持治疗、术后随访、预防复发、复发后治疗、心理康复等。
不同治疗方法分散于不同学科,需要不同学科的医生共同为患者制定方案。
对于癌症患者而言——为什么大肠癌术后再发“大肠癌”现代生活方式之下,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在上海已占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比胃癌发病率高近10%。
需引起注意的是,大肠癌患者即使进行了手术,仍应警惕大肠癌术后再发“大肠癌”。
结肠俗称大肠,是消化道器官,主要有吸收水分和储存粪便的功能,全长80—90厘米。根据大肠不同的部位,分为肛门、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和盲肠。
直肠与乙状结肠的大肠癌发病率最高(55%)。
结直肠在不同部位六个月发生两个以上的癌种则称为多原发性大肠癌,六个月以后发现手术其他部位肿瘤(除外吻合口),称为异时多原发性大肠癌。
以下是两个典型病例。
56岁的李先生是一名大学教授,15年前他母亲患结肠癌肝转移去世。
五年前本人因患大肠癌接受了根治性手术,手术后经化疗,一般情况良好,仍坚持工作。
后来体检肿瘤标志物CEA及CA19-9略升高,他立即做肠镜检查,发现横结肠有一段2.5厘米的溃疡性肿瘤,经病理证实为腺癌,即刻手术切除,病理未发现远处和淋巴结转移。
这正是异时多原发性大肠癌,也说明李先生防病意识比较强,总体疗效也比较好。
26岁的小张忙于毕业论文,近一年有便血,自以为痔疮发作,没有特别关注。
某日她突然腹痛、腹胀,并且进行性加重,后经肠镜检查发现直肠上段肿瘤堵住肠腔,立即行手术治疗,术后一般情况良好。
没想到才半年光景,小张大便时有暗红色血块,复查肠镜,发现升结肠和横结肠处分别有1.5厘米息肉和3.0厘米小菜花样肿块,再次进行手术,证实升结肠的为良性管状腺瘤,而横结肠的为腺癌。
从病理检查结果来看,小张大肠内两次肿瘤是同一类型。
小张有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史。
通常,患者对第一次原发性大肠癌比较重视,治愈率也逐年提高,对异时多原发性大肠癌则缺乏认识,相关文献报道,占结肠癌3%~5%,因此,大肠癌患者即使进行了手术,仍应警惕大肠癌术后再发“大肠癌”。
建议大肠癌患者术后应定期复查肿瘤标志物,一至两年做结肠镜检查,有家族性大肠癌和肠息肉患者的子女是高危人群,更应提高警惕,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大肠癌患者术后还需定期复查肝脏B超,大肠癌出现肝转移的发生率在30%左右,多数患者大肠癌伴肝转移是同时被发现的,少数在术后数月复查时被发现,也有一部分患者大肠癌术后廿年才出现肝转移。
由于各种原因,有些患者在大肠癌术前未做全结肠镜检查,以至于医生手术切除肿瘤时,没有注意到大肠其他部位的肿瘤和息肉(多原发病灶)。
故而,手术前做全结肠检查,是排除多原发性大肠癌和肠息肉最好的办法。
若因急诊,术前未能做全结肠检查,术后应尽早进行肠镜复查,排除多原发病灶。
为了防止大肠癌术后有再发或多发大肠癌的可能,建议患者及时做肠镜检查,因为钡剂灌肠和CT检查对于较小的病灶很难做出判断,而目前的电子肠镜可以放大六倍,较小的米粒和头发丝均能看得一清二楚,同时可以取病理活检。
对于早期大肠癌和肠息肉,采用肠镜下ESD和EMR治疗,大大减少开腹手术的痛苦。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姚礼庆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吴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