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养身保健>>防病治病

冬病夏治 内病外治
发布日期:2015-07-09

“三伏”天即将来临,根据春夏养阳、内病外治的传统理论,一年一度的“冬病夏治”又将开始了。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及《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

“冬病”是指在冬天易发多犯,或者遇寒容易加重的病证。发病人群多为虚寒体质,通常的症状可见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疲困倦等,中医辨证常为阳气不足、寒湿困着。

“夏治”则是借助“三伏”季节阳气充沛,人体气血旺盛,适时给予中药穴位贴敷,以达到“寒者热之”、“虚者补之”的效果,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而“夏治”的主要方法是三伏贴和三伏灸。

“三伏贴”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将中草药配置成膏、散等不同剂型,直接贴于相应的穴位和患处,通过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对穴位的刺激,激发全身经气,达到温通经络,祛除寒邪,调整机体的目的。而“三伏灸”是运用艾灸的属性和灼热的热力的疗法,通过经络传导,渗透经脉,达到活血通络、扶正祛邪、补虚助阳的目的。

冬病夏治适应范围很广,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室,疾病包括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荨麻疹、肩周炎、退行性骨关节病变(如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疼痛等)、痛经、乳腺小叶增生、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小儿夜啼、疳积、遗尿、流涎;鼻炎、冻疮、免疫功能低下,以及亚健康人群。

每年初伏、中伏、末伏的头一天各贴敷一次为最佳,但也不必拘泥。为增强疗效,还可加强一次,每次贴敷间隔7-10日,每年治疗3-4次为1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以上方可取得显著效果。

(作者:胡涤非 长沙市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医师)

■延伸阅读

阴虚体质者不宜

冬病夏治是乘伏天阳气最旺、人体经络疏松之时,通过药物敷贴等中医治疗手段,治疗一些冬季好发的疾病。

但是,“冬病夏治”适应人群的体质主要是偏于气虚或阳虚的,阴虚体质者则不宜。这是因为阴虚体质者常有口渴、咽干、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小便黄、便秘、皮肤枯燥无光等一派“热象”,正所谓“阴虚火旺”。这类患者如果选择三伏天穴位敷贴,如同“火上浇油”,会导致上述阴虚症状更甚。

因此,阴虚体质者不妨采取其他方法,可多食些养阴降火、滋补肝肾的食物,如芝麻、糯米、绿豆、鸭肉、百合、白木耳、豆腐、甘蔗、梨等;也可用一些滋阴类的药物,如西洋参、六味地黄丸等。

此外,以下人群也不适合冬病夏治,如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对贴敷药物敏感及患有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者;皮肤局部有破溃者;妊娠期妇女、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

(作者:何佳伟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来源:大众卫生报)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网站导航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Site Map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