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04
假深海鱼油何以蒙混过关
发布日期:2011-06-18

  近日有媒体曝光,号称全进口的“深海鱼油”,实为本土货,仅是普通的鱼油胶囊,在批发市场6块钱就能买一瓶。很多鱼油胶囊冒用保健批号,其功效宣传,远超审批范围,还动辄夸大适用人群的范畴。(京华时报 4月10日)

  

  艺术家赵丽蓉的小品《打工奇遇》中,曾勾绘出商家唯利是图,将“萝卜开会”吹嘘为“芙蓉荟萃”的场景,令人啼笑皆非。而今,“深海鱼油”玩的以假充真把戏,与之无异:在不实的自我标榜下,它摇身一变,成了包治百病的“保健神品”,价格也一飞升天。

  

  原价6元的物品,在“进口”和“产自深海”等诱惑性字眼的装点下,顿时变成价格不菲的“舶来品”;夸大效用,制造“老少咸宜”的功能幻觉,是“深海鱼油”的拿手好戏;不少听似响亮的“名牌”,也纯属虚构,盗用批号。响彻一时的“深海鱼油”,毫无保留地诠释了“假冒伪劣”的商业语义,也勾画出保健市场的鱼龙混杂。

  

  商家弄虚作假,无疑是想在“迷信养生”的喧嚣中,捞得横财。在当下“养生热”高烧不退的氛围里,左手拨弄“养生之道”,右手打“利益算盘”的做派,已大行其道。“伪专家”张悟本们的蒙骗术,遇上百姓养生知识的缺乏、监管的疲软,一时间十分卖座。在“专家”谬语流传、广告夸大其词下,“养生迷信化”的趋势日益加剧。

  

  伪造“深海鱼油”式的投机之举,对准的自然是百姓腰包。无良商家采取的恶性营销,俨然泯灭了“道德血液”:凭借“深海”与“进口”等子虚乌有概念,编织出珍稀、优质的商品幻觉,抹消了人们对“劣质”的焦虑;而“治病益寿”的夸大性功能宣传,也迎合了公众的养生心理与健康需求,极易受到青睐。

  

  “深海鱼油”的华美泡沫,一戳即破。然而,在百姓限于认知力、真假难辨的情境下,揭破谎言,需要监管者的“火眼金睛”,需要决策者捅开迷局的决断。商家道德血液的回流,也难以依靠“幡然醒悟”式的自觉,监督、问责等制衡力的驱动,至关重要。

  

  养生学蔚然成风,警惕“伪科学”与“伪商品”的抬头,自然不可或缺。没有良性的市场纠偏,兜售假保健品,势必如好钻营的苍蝇,轻易地攻破良序的“城池”,侵害百姓的身心,也吸吮公共利益的营养。可是,“深海鱼油”热销,显然映衬了人们老生常谈的现实尴尬——尽管饱受质疑,可监管仍显乏力,留下了“鸡蛋缝”。如果监管网够“滴水不漏”,市场把关能谨小慎微,冒用批号、夸大功效的显性违规,必然无机可趁。要知道,当监管之手稍有遗漏,利益投机的步子,便会眼疾手快地涌上,祸及公众。

  

  假“深海鱼油”蒙混过关,点染出“养生迷信化”之弊,也将监管懈怠再度推上舆论“刑台”。在市场语境下,没有什么比基本权利诉求——“货真价实”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