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容失认研究中心,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研究脸盲的平台之一。这里的研究是这么解释的:脸盲,学名“面孔失认症”,指的是大脑在面孔加工上明显受损,大致可以分为获得性面孔失认症和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而发展性面孔失认症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2%。通常说的“脸盲”,就是指这种类型。
说起脸盲症,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二科主任医师宋鲁平笑着说,脸盲症的人无法辨认和自己擦肩而过的熟人,见过几次面,下次再见的话,也完全认不出,就算日夜相对的人,只要换一个发型,可能也要辨认半天。这些人并非记忆力差:他们能够记住名字、电话号码,甚至读过的书,只是辨认起来有点困难而已。所以很多人只能通过记忆熟人的声音来辨认对方。
为什么有些人会出现这种“相见不相识”的情况呢?心理精神因素是一大原因。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赵丞智解释说,现在人生活压力大,每天接触很多信息,应接不暇,导致心理面临多种应激状态。个体在应激状态下精神功能会发生“解离”,处于“解离状态”,这是心理功能低下的表现,也是一种心理的防御机制。
2007年德国明斯特人类遗传学研究所刊登在《美国医学遗传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面容失认症可能是由一种单一的显性基因引起的,如果父母中有一人有这样的症状,那么孩子有50%的机会也会有类似的症状。
除了这类原因,还有可能跟一些器质性疾病有关。宋鲁平解释,比如有过脑外伤、动脉硬化、老年痴呆、脑血栓等疾病。这是因为脸盲症的人大脑中负责面部识别的枕叶有损伤,那一路神经就像一个存储视觉分析信息的仓库被毁坏了一样,所以就造成了认知障碍。
“只是这样的症状很容易被人忽视,如果不是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大多无关紧要,就当是上帝给你的礼物吧。”两位专家都表示,这样的症状并不是什么大毛病,顶多算一个小缺陷而已。宋鲁平笑着说,这样反而能促使你去记住对方的特征,让你认真地去跟人交往,给人感觉很真诚。
对于器质性疾病引起的脸盲症,宋鲁平说,一般都要先解决其原发疾病,再进行认知康复,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神经康复训练、视觉强化、反复的信号刺激等达到恢复认知的目的。
(来源: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