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在炙热风缠绵雨中,又一批年轻人走上高考考场。结束了高强度的备考冲刺和紧张的考场搏杀,请注意,“考后综合征”正在前方等待着挑战你。
也许你还沉浸在高考的回忆中,为粗心大意、复习不到位而懊悔、伤心,甚至食无味、寝不安。也许你旗开得胜,心情激荡,正在尽情享受没有考试的日子,敞开肚子吃,熬通宵补“娱乐”课。也许你还不适应没有复习和做卷子的生活,感觉每天空虚无聊。其实,这些都可能是“考试综合征”的迹象。
专家指出,考后一周到放榜后一周是“考后综合征”最容易爆发的时段,考生要特别注意饮食、睡眠、心理问题,以往届师哥师姐为前车之鉴,别被“考后综合征”击倒。
前车之鉴
两极分化
五类心境最常见
备试期间考生处于高压状态,心情紧张,生活作息、饮食各方面都是围绕考试安排的。从考试到放榜,压力急剧变化,考生难以调适,就会出现问题。
每场考试总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我们都曾是高考过来人,对考生的心情感同身受。每年高考后都会出现五类心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心理科崔立谦副主任医师说,最常见的是自责、沮丧,发挥欠佳的学生不断懊悔“为何考场上犯傻/没有想起来”“为何考前没有复习到”。严重者沉浸在自责沮丧的情绪中不能自拔,情绪烦躁、抑郁,食欲差,睡眠质量差,甚至把自己关在房间内,不愿见家人和亲戚朋友,不和同学聊QQ,也不接听电话。
第二类是亢奋。发挥较好或者考前心情过于压抑的考生,考后处于放松的状态,急于摆脱考前的“悲惨记忆”,给自己“找乐子”。有人每天早出晚归,忙于跟同学聚餐,唱K,通宵泡吧、上网、打游戏,往往造成作息紊乱,出现失眠。
第三类是空虚迷茫。每年都有一些考生在考后第二天一早,依然坐到书桌前做模拟卷。备考期间生活规律,节奏紧张,奋斗的目标很明确。考后松弛下来,生活节奏变慢,一些同学可能因失去了奋斗目标而不知所措,感觉做什么都“无聊、没劲”。
第四类是焦虑。多出现在放榜前,这种情况多见于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优等生,他们常担忧没考好,或者没有被理想的高校录取,表现为睡眠质量较差。
第五类是绝望,有可能出现极端行为,伤害自己。
心理
家长安抚
向前看别回头,人生不因一场考试而终结
对于因发挥不好而痛苦郁闷的孩子,有些家长会劝说:“没关系,不要在乎成绩。”其实,道理虽然没错,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性格、应对问题的方式,一句话并不能打消考生对未来的忧虑,改变对自身长期以来的期许。
要允许考生“体验痛苦”
家长、社会要允许考生“体验痛苦”,考后几天应让其充分释放心理压力,哭也好,笑也好,都比憋在心里好。家长应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妥善解决情绪反应,避免问题持续发酵,对估分、填报志愿造成不利影响。
崔立谦强调,家长要告诉孩子,人生不会因一场考试而终结,“逝者不可追,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自责悲伤焦虑都于事无补,必须向前看。”需要注意的是,跟孩子谈心时莫纠缠于考试细节问题,而可以多问问孩子现在想做什么。如果孩子只是想独自静处,可以跟其约定一个“闭关反思”的期限,到时间就要出来见人,在此期间,家长要用心观察考生的表现。
如果亲人长辈的话效果不佳,不妨请来与考生关系好的朋友和老师。有些考生忌讳见发挥好的同学,怕触景伤情,那么不妨请信任的师哥师姐、表哥表姐来现身说法。
及时发现“异常信号”
考后许多考生喜欢睡懒觉来放松,如果考后一周孩子还是精神疲惫,睡不醒,没食欲,不愿出门,或者平时很乖的孩子突然大声顶撞父母,可能就不单纯是考后休整放松能解决的问题。
崔立谦说,考生家长应细心观察,别放过心理问题的蛛丝马迹。如果孩子连续几天出现失眠、痛哭不止、胃口差、动辄发脾气、绝望冷漠,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和人见面、交流,应考虑孩子陷入抑郁情绪的可能。家长除了多开导,更要及时向心理医生求助,以免情况恶化。
自我调整
及时树立新目标,可放松莫放纵
对于亢奋型考生,要明白“放松不是放纵”。假期作息紊乱,会造成睡眠节律紊乱,甚至影响到大学入学后的作息习惯。崔立谦建议,娱乐宜有度,莫挑战危险指数过高、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娱乐活动,作息可以比备考期间稍晚一点,但不宜晨昏颠倒,尽量少熬通宵。
对于空虚型、焦虑型考生,最好的心理调适办法是树立新目标,让自己忙起来,动起来,将注意力从考试结果上转移开。此外,高考后的假期不是人生“放大假”,而只是高中到大学之间的一个非常“过渡期”。考生应尽快从考试的非常规状态回归健康生活的正常状态,为大学做好准备。
专家建议,随心所欲地睡懒觉、发发呆不要超过一星期,接下来应有序休整。最好的选择莫过于和同学们一起毕业旅行,但应在家长的协助下规划旅游线路,确保安全,且次数以一两次为宜。如果不愿外出旅游,可以进行积极的室外运动,尽量安排兴趣性课程,适度同学聚会,考驾照,帮家长做家务,看名著“杂书”、观赏电影等。
除此之外,不妨利用中学阶段最后一个长假,学习一门新技能,开车、游泳、插花,或者进行社会实践,当志愿者、勤工俭学。这些都是转移注意力的好选择,同时还能开阔考生的视野,从狭隘的“考试世界”抬起头来,感受真正的生活。
饮食
前车之鉴
考后一个暑假胖五斤
“高考之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很享受胜利大逃亡的放松,在饮食上也会如此。”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营养科副主任邓宇虹分析,高度紧张之后完全松懈下来,很多孩子都会抱着犒劳自己的补偿心理,再加上家长也彻底松懈下来,不再过多约束孩子,很多孩子在饮食上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不加约束地暴饮暴食。很多孩子高考一结束,就天天呼朋引伴地“餐聚”,大鱼大肉,严重的患上急性胰腺炎,不得不住院治疗。即使没有严重到患胰腺炎,时间一长,体重就会猛增。所谓“过个暑假胖五斤”,正是这种毫无节制的饮食导致的结果。
二是不注意饮食卫生,导致腹泻。每年高考结束,不少孩子喜欢跟朋友一起在街边小摊吃各种小吃,因此,每年这个时候,急诊科都会收到因为食用不洁食物导致腹泻的学生患者。
三是三餐不定时,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由于高考结束,毫无压力的假期模式启动,孩子们不再像往年一样,寒暑假也需要上课外辅导班,再加上家长因为上班无暇顾及,很多孩子整天待在家里,看电视、打游戏,吃饭时间毫无规律,有时两餐时间间隔过长,时间一久,就容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起胃疼、腹泻。
四是垃圾食品摄入过多。突然放松,很多孩子就想把平时没有时间吃的零食“补”回来,结果,过多地进食蛋糕、饼干、薯条等垃圾食品,导致身体需要的营养摄入太少。结果是,体重虽然增加了,但抵抗力却下降了。
五是盲目吃补品。有的家长因为孩子寄宿,在高考结束后,喜欢给孩子买保健品滋补身体。但事实上,盲目乱补,效果往往会恰得其反。尤其是患有癫痫的孩子,如果进补西洋参、红参、冬虫夏草等保健品,有可能会诱发癫痫的发作。“有的家长还给孩子补充营养素,”邓宇虹说,其实,如果没有特殊的疾病,孩子没有必要补充营养素,“从自然食物中摄取的营养最好”。
专家支招
一日三餐 别寄情快餐
邓宇虹分析,十七八岁的孩子,身体还处于持续发育期,从高度紧张的生活模式突然切换到轻松模式,在饮食习惯上最好不要变化太大,她建议最好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三餐饮食上,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的摄入,同时,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快餐食品;
二是零食可多吃坚果,比如花生、杏仁、夏威夷果等。“最好是把水果当零食吃。”
三是多喝牛奶、酸奶补钙,并保证每天有一到两小时的户外活动,以促进钙的吸收。
他说,由于男女同学在备考期间压抑的情感,在考后集中释放,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导致意外受孕。医生建议,男女交往有礼有度,互相尊重,发乎情止乎礼,意外发生时要做好保护措施,别给青春留下血泪遗憾。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任珊珊 黄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