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众健康>>心理

高考来了,别让考生输在心理上
发布日期:2015-06-04

    眼下,距离高考还有不到五天时间。有人说,高考比的是知识,更拼的是心理。高三的学子们为了迎接高考寒窗数载,但往往冲锋一刻,总会被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状况束缚,以致一身本领无法施展得淋漓尽致。那么,在高考进入倒计时冲刺阶段,考生们应该怎样卸下包袱,轻松迎战呢?

    考前心理成影响成绩要因

    研究表明,在20个影响高考成功的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考中的心理状态;第二位是考前的心理状态;第三位是学习方法;第四位才是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可见心理对于高考的重要性。实际上,距离高考只剩下几天时间,考生想要在成绩上有所提升是比较有限了,最主要还是要调整心态。

    “我们学校有个男生就因为考前状态没调整好,严重影响了正常发挥。”杭州高级中学教师马学飞说,“这个男生,平时成绩很好,正常发挥考上浙江大学没有问题。”但高考第一天早上7点多,马老师到达考场门口时发现,该男生因为紧张睡不着,已经早早在门口等待了。这直接导致他当天的兴奋点提早到了早上七八点,等到真正开考时,整个人已经开始疲惫。“最后他发挥严重失常,连一本线都没上。”、同样是考前失眠,2014年高中毕业的梅子则凭借良好的心态获得了迥然不同的结果。“高考前的那天晚上不知道是紧张还是什么原因,我几乎一宿没睡,第二天很担心会在考场上犯困,但我对自己说:‘你休息得很好,你精神状态特别好。’”结果她在考场上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正常发挥,考取了理想的大学。

    国师高考学校校长李从钦说:“每个平时550分的孩子,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高考肯定能考到600分。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尤其是在考场上,就会出现差距。考场上拼的是心态,孩子的心理素质严重影响考场发挥,是决定成绩高低的重要因素。”

    适度焦虑也并非坏事

    高三同学小刘发现自己出了问题,越临近高考,晚上越睡不着觉,最近几天每天都只能睡一两个小时,复习时注意力也不能集中,总是担心考不好。 “内心平静不了,学习效率低。”这是典型的考试焦虑,也是高三学生在高考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考生的这种症状大多是因为一些不可抗拒的担心引起的,如担心考试时自己有很多题目不会做,担心考差了被老师批评、父母责骂、同学嘲笑等等。

    东莞市天悦社会工作服务社总干事、心理咨询师何欢表示,高考是人生的一个阶段,由于考生对这个阶段有所期待,因此焦虑在所难免,但并不是所有焦虑都会带来负面影响,适度的焦虑其实有利于考生更好地安排时间,会放下一些暂时不太重要的事情。

    国家级注册心理咨询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研究员王海勇认为,高考是人生的一次重大挑战,考生有压力是正常的,而且适度的压力还有利于高考的发挥。然而,压力过大,从而引起心理、生理的不适,就会成为一种负面力量阻碍考生的正常发挥了。

    如何摆脱负面力量,调整情绪?何欢给考生支了几招。“高考前复习用脑比较多,因此一定要适当安排一些文体活动,让身体松紧得当。” 考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慢跑、骑单车、游泳等来放松自己思维过度的大脑。

    在复习的时候如果遇到看不进书的情况,考生需要通过调整自身行为方式来配合思维活动,比如可以站起来走动着看书或者大声读出书上的内容。对于看不进书的女同学,何欢特别建议:“由于女孩子的思维方式偏感性,单独复习时可能会出现效率低下的情况。”对此,女同学们可以选择一两个要好的同学共同复习,彼此之间互相帮助促进学习,“比如互相考一下对方,探讨一些难点之类的。”

    此外,考生们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可以给自己做些心理暗示。比如在书本的封面、书桌前、镜子前等地方贴一张座右铭,用一些积极的语句暗示,增强自信。只有自信,才能避免出现彷徨、胡思乱想,在考试中发挥出正常的水平。

    对家长而言,要在这个孩子压力最大、心理最敏感的时期,把自己的焦虑情绪和目标要求巧妙地隐藏起来,不要对孩子频繁提醒、过多指责、过分关心等,此时“不谈高考”更利于高考,要当好孩子的“定海神针”,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张弛有度的“临阵磨枪”

    “备战这么久,最后冲刺已经丝毫不能影响高考的结果。这几天不让孩子做题、看书,好好休息,准备考试。”“紧张感可以让人保持清醒,还是坚持复习,备战到高考结束吧。”如何度过高考前的最后几天,在每个高考生和家长心里都有着不同的规划。 到底应该“松”还是应该“紧”?

    李从钦认为,过度紧张和完全放松都不利于让孩子保持良好的迎考心态。“这几天的作息要和原来基本保持一致,学习、吃饭、睡觉、休息的规律都不要改变。让孩子保持固定的生理规律和心理规律,在考场上才能稳扎稳打。最好帮助孩子提前把生物钟调整到考试那两天的状态,保证在上午9点至下午3点精力充沛。”

    去年高考总分672分、文科全省前十,目前已在清华大学求学的东华高中毕业生王紫萱现身说法:“去年高考前那段时间,我的作息就跟平常一样,除了为保证充分睡眠,上午会起得晚一些。” 高考前的最后几天,不要在作息上作调整,一切如常最好。

    在国师高考学校曾有一个真实的案例:2010届的一名考生在考前一天晚上10点30分还在给老师打电话探讨一道题的解法,第二天居然在考场上遇到了这道题。对此,李从钦表示,不建议考生临考前“开夜车”,但是临阵磨枪可以有,考前钻研题也没坏处。

    对此,王紫萱也很有同感。她认为,这个时候再去专门补弱项或扬强项,其实没太大意义,做做卷子找感觉,同时有针对性地看看平时自己整理的错题集,可能更有效果。

    “在考前最后几天,考生应该保持学习,学习量和难度都不要太大,可以翻一翻课本,看一看以前做过的试卷,总结归纳一下各学科知识系统。”李从钦说,“在上午9点至11点30分、下午3点至5点集中精力适量做一点学科‘热身题’,以保持良好的应试状态。这样做可以防止高考时手生,找不到感觉。”他进一步提醒考生,从现在开始不要再去钻偏题和难题,要把更多的时间回归课本,重点抓一抓基础知识部分。

    不要对超常发挥过多期待

    临近高考,不少老师和家长经常会以期待超常发挥甚至“奇迹”发生来给考生加油鼓劲。专家表示,这种鼓励之词虽然看起来很积极,实际上会给考生带来更大心理压力,起到反作用。

    吉林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丁建略表示,高考成绩是由考生平时的付出、常年的努力以及个人全身心投入所决定的。对很多案例分析发现,考生最后成绩也是在一定区域内振荡,通常不会有太大的惊喜出现,超常发挥者只是极少数。

    “如果一个考生平时成绩是650分,非要给自己定670分的目标,那么考试的时候一定紧张。”丁建略表示,考生一定要按平时心态和水平发挥,不要给自己设置过高的目标,应有这样的心理状态:650分就是我自己的东西,我在拿回属于我自己东西,只要努力就没问题。

    长期从事一线学生心理辅导的长春市二实验中学心理教师康成认为,考生应该对于高考过程和结果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同时要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对自己有全面的了解,对自己的水平有清醒的认识,为自己寻找一个合适的目标,不要好高骛远。

    专家建议,高考前,家长和考生都不要对成绩太贪婪,更不要轻信各种可以轻松超常发挥或取得超高成绩的方法。只有保持淡定,放松心态,才能发挥出平时的成绩,取得满意的结果。

    (来源:科技日报)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Site Map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