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如今“海淘”成为时尚。“海淘族”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通过代购和出国旅游的机会,疯抢母婴用品、化妆品、衣服鞋包,甚至连日本的马桶盖都难以幸免。然而,一大批进口服装却因安全质量不合格而倒在了“3·15”的舆论阵地上,其中不乏阿玛尼、拉佩拉、芒果等欧美大牌。此次曝光让许多“海淘族”心里堵得慌,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热衷于洋品牌呢?
心理解读:消费者的崇洋心理首先源自“品牌来源国效应”,即他们对不同国家生产的产品有不同的认知,进而形成刻板印象,影响对产品的评价和购买倾向。比如问到电子产品哪家强,很多人会说日本;说起化妆品哪家强,不少人会说韩国;谈到香水哪家强,当然是法国。
其次,毒胶囊、地沟油、三聚氰胺奶,让国产货声名狼藉。网上流传的“一等产品卖欧美,二等产品卖日韩,三等产品卖中国”这条传言,强化了“海淘”心理。尽管海淘回来的商品很大一部分也是“中国制造”,而且不能提供质保,但消费者还是觉得这些东西经过外国严苛的审批,自然是极好的。
再次,尽管“速腾断轴门”将大众“神车”拉下神坛,但还是有不少人追捧大众,这可以用解释水平理论(CLT)来说明。通俗地说就是,当洋货和国货都因质量问题被曝光,由于洋货的空间距离较远,我们暴露于洋货负面信息的频率不太频繁,这种较远的心理距离会引起人们高水平的解释,也就是“距离产生美”。
当然,面对重大质量问题,消费者的眼睛还是雪亮的。国内有心理学家找来140名更喜欢美国笔记本电脑的大学生参加试验。受试者被随机分为四组,分别看到了四条新闻:联想/惠普的新款笔记本电池容易发热,联想/惠普的新款笔记本电池发生爆炸。结果发现,面对“电池发热”这种一般消极信息,受试者对国货和洋货的喜欢程度没有明显差别;面对“电池爆炸”这种重大消极信息,大学生对洋货的喜欢程度明显低于国货。这说明,我们对于洋货,小的瑕疵还能忍,但大的危险增加了期望和现实间的落差,反而更不喜欢。所以,外国的月亮只是在你心里更圆,而且要记住“天下乌鸦一般黑”。海淘有风险,且淘且谨慎。
(来源:生命时报 作者:祝卓宏 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