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众健康>>心理

拆掉我们的“心墙”
发布日期:2013-07-23

  不知何时起,“陌生人”成了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词语。“别吃陌生人给的东西”、“别轻易理睬陌生人的搭讪”、“别给陌生人开门”……每个人心里都绷着这几根弦,将人际间的友善和温情拒之千里。

  调查显示,八成国人不愿主动与陌生人说话,近四成人很少结识陌生人。《武汉晚报》一项调查显示,40%的人不认识邻居,也很少主动与邻居交流。记忆中那些在邻居家吃饭、写作业的温情画面正离我们远去。有人形象地比喻:“我们就像把自己装在瓶子里,能看到外面,也渴望交流,却很难走进对方的瓶子里。”

  为何人与人的关系日渐疏远?首先,我国社会已从过去的“熟人社会”转变为“陌生人社会”,文化层面的改变让每个人的心态发生变化。随着人们离开“鸡犬相闻”的村落,不再与邻居共用厨房、卫生间,保护个人空间和隐私更被看重。其次,城市人口流动性强,治安状况堪忧,让大家的防范意识日渐增强,就像给心装上了一道防盗门。近来屡见报端的“扶人者被诬为撞人者”、“拾金不昧者反被讨要钱财”等事件更是放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最后,城市竞争激烈,“适者生存”法则迫使人们将更多时间、精力放在工作上。人人来去匆匆,内心焦虑,没有心情和精力与人沟通。而网上聊天、微博等新型交流方式的兴起,让交往趋于表面化,沟通也变得“高效”,却让人难以捕捉到真情实感。

  教育辨别能力有限的孩子不轻信陌生人是有必要的,但如果社会普遍形成一种过度自我保护、互不信任的风气,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华传统美德就会受到冲击,出现人性冷漠,甚至道德滑坡的现象。

  尽管多数都市人还在“瓶子里”,但厦门一项调查显示,超九成人表示有机会的话,愿意结识邻居。可以看出,我们内心深处希望打破心墙。首先,我们要对交往充满期待,始终以善良、包容的心态面对每个人。就像美国社会学家肯特基思博士在《好人必读》一书里所说,“即使做好事被认为动机不纯、别有用心,也还是要做;你今天行的善事,即使明天就被人忘记,也还是要做”。其次,不妨学学西方的“陌生人社交”,见到邻居主动打个招呼。社会也要大力推行诚信、道德教育,建立公正、权威的社会制度,让不诚信的人受到制裁。只有这样,才能让阳光洒进心房,让我们彼此不再陌生。

  (来源:千龙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