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总喜欢磨蹭,直到交任务的前一晚才开始挑灯夜战?你是否遇到过做事拖沓的人,尝尽等待的焦急滋味?别轻视了办事拖沓的危害,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R·法拉利将做事拖拉的现象称为“慢性拖拉症”。这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让我们分析几个典型。
惰性心理。这类人总把“明天做、以后做”这样的话挂在嘴边。不喜欢的、费力气的事,他们都能拖就拖。心里想着“车到山前必有路”,于是得过且过,不到最后一刻绝提不起精神来。
享受最后关头“高效率”的刺激。这类人被法拉利教授称为“激进型”拖拉症患者。他们有自信在压力下工作,认为自己如同弹簧一样压得越紧会弹得越高。最后关头时间有限,效率反而会大大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常常能体会到征服挑战的快感。
害怕去做。这类人被法拉利教授称为“逃避型”拖拉症患者。他们缺乏自信,常因为害怕做不好而迟迟不肯动手。若个人能力过去曾受过质疑,这种逃避的心理就更容易占上风。然而,短暂的逃避却让恐惧感在等待中越积越多,结果更不理想。
苛求完美。这类人做事尽心尽力,但仍会拖到最后一刻。因为他们总想精益求精,导致时间大大超过预期。这是典型的B型人格,不惜一切代价追求质量上的完美无缺。
做事拖拉的坏处显而易见。从眼前看,它使我们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个人信誉受损,上司也会认为你不靠谱,怀疑你的能力以及对工作的尽心程度。从长远看,它会使我们形成懒散消极的性格,影响一生的发展。
当然,拖拉并非固有的个性,也是可以被克服的。首先,要学会合理安排任务。把大块任务分成小块,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其次,向他人作保证。有他人监督,会产生焦虑和时间的紧迫感,有助于减缓拖拉。再次,设定时间限度。要求自己提前完成任务,同时,不断暗示自己必须严格遵守,体会提前完成任务的轻松愉悦。最后,分析利弊。了解早完成有什么好处,拖拉又有什么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