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医院

找专家

查疾病

约门诊

当前位置:首页>>寻医问药>>

脑卒中防治5个最新成果
发布日期:2015-05-29

    编者的话:近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共同主办的“2015年中国脑卒中大会暨第五届全国心脑血管病论坛”在京召开。《生命时报》记者赴会采访,为您带来脑卒中防治领域的最新成果。

    ●新形势:中年人防卒中刻不容缓

    王陇德 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
 
    “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人生最痛苦的事,但目前,卒中年轻化趋势十分明显,类似的悲剧不断上演。新发布的《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回顾6年来我国脑血管病防治工作实践历程,总结和分析防治现状后发现:40岁以上人群中,有16.37%属于脑卒中高风险人群,对中年人进行筛查和干预刻不容缓。

  首先,中年人卒中对家庭和社会打击巨大。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需要承担诸多社会责任。不能认为健康只是自己的事,就忽略了早期预防和治疗。

  其次,中年人卒中风险太高。我们采取“中风”危险评分卡(包括高血压、血脂情况、糖尿病、心房颤动、吸烟、体重、运动、卒中家族史等8项及既往卒中、TIA患病情况)对40岁以上人群进行脑卒中风险评定发现,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吸烟、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高血压。而不少人通常集多个危险因素于一身,发生卒中的风险当然高。

  再次,卒中成为中年人猝死杀手。卒中也被称为“中风”,为什么说是“风”?因为它和风一样善变,说来就来。近年来因卒中猝死的案例很多,我身边就有发生。
最后,忽视体检让卒中钻空子。体检是发现卒中风险因素的重要手段,但目前体检医保不能报销。我们要呼吁40岁以上每年体检,并纳入医保,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关口前移。

    ●新技术:取出血栓成最新疗法

    缪中荣 首都医科大学天坛医院介入科主任
  
    突发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后,内科医生给患者用药物溶栓是人们熟知的传统疗法,而今通过介入手术、用外科手段取出血栓,正成为神经科医生手中的一把利器,被国际临床学界热点关注并推行。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取栓治疗可以实现在大血管闭塞的情况下,在有效时间内取出血栓,让血管再通,降低卒中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毫不夸张地说,“介入取栓”是目前卒中治疗理念的一次革命性进展。

  取栓过程是一个微创手术,医生将约0.5毫米的柔软导管和支架导引至堵塞的脑血管处并释放支架,支架与血栓缠绕在一起,从而将血栓从血管内取出。取栓后可使80%的患者血管再通,对于血管本身狭窄的患者,医生还会在取栓后再放一个支架,以保持血管通畅。取栓术后患者的预后效果非常理想,根据mRS量表(一个用来衡量脑卒中后患者神经功能的量表)评估,术后90天时患者能够生活自理的比例可以达到60%以上,而采取保守治疗后的患者,生活自理比例只有20%~30%。介入取栓术主要适用于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及因房颤、瓣膜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栓塞导致的卒中。特别是对于那些溶栓治疗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取栓治疗是他们的福音。

    目前从技术层面来讲,取栓已不是难点,关键是建立起由急诊科、化验室、影像科、导管室、神经内科、神经放射介入科等多科室协同作战的“取栓团队”。对于卒中患者,时间就是生命,只有建立这种专业的医疗团队才能保障“入院—检查—取栓”等各项流程在90分钟内完成。
 
    ●新观念:血压血糖别降太低

    张微微 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对于合并高血压的卒中患者,平稳降压非常重要,不能急于求成。高血压病人降压药用过劲了,造成血压过低,导致脑子里的终末端血管缺血;另外,血流变缓的情况下也容易生血栓;再加上病人原本就有血管狭窄、斑块、血栓等问题,很容易造成脑供血不足,如同农田得不到足够的水利灌溉,庄稼就会干枯、死掉一样,低血压、低灌注也会造成腔隙性脑梗死等严重后果。

  按照指南要求,卒中急性期内不主张降压治疗,除非患者收缩压过高,大于200毫米汞柱。同时要注意降压不可太猛,从200缓慢降到180或170毫米汞柱,对患者是有益的,降太多则危险大增。老年患者的收缩压控制在150~160毫米汞柱,舒张压在90毫米汞柱即可。

    对于合并糖尿病的卒中患者,降血糖同样主张“不可降太低”的原则。尤其是老年患者,血糖降太低,日后发生认知功能损害的几率可能增加。建议血糖水平控制在8~10毫摩尔/升,不要低于8毫摩尔/升。
 
    ●新界点:3小时内溶栓更安全
 
    吉训明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

    目前,我国脑卒中防控的重点其实在基层,区县医院是前沿主力。由于发病迅速,很多患者来不及转诊,尤其是出血患者,转诊有一定危险,因此基层医院要把好关,尤其是以下几个时间点。

  一是60分钟。患者从到达医院急诊,到开始静脉溶栓的时间应控制在60分钟。

  二是90分钟。对于能进行血管治疗的患者,理论上来说从进入急诊到开始进行血管造影穿刺的时间应控制在90分钟。但实际操作上,从急诊问诊、查体到CT检查、检验再到介入中心、血管造影室,所有的工作要在90分钟内完成,对医生是个挑战,因此患者和家属配合很关键。

    三是3小时。一般认为,从发病到开始溶栓,应控制在4.5小时内。不过,并不是所有患者发病后4.5小时内都能做静脉溶栓。尤其是目前,虽然县级以上医院都能做,但水平和大医院还是有差距,从原则上来讲,3小时内做是安全的。但目前,由于交通、生活习惯、医保体制等限制,很多患者是在3小时后才被送入医院,从而错失治疗时机,所以大家要了解3小时这个新界点,及早就诊治疗非常关键。
 
    ●新思路:颈动脉狭窄牢记几道“坎”
 
    陈忠 首都医科大学安贞医院血管外科主任

    患者一旦查出颈动脉狭窄,有几道“坎儿”是必须记住的。

  1、颈动脉直径狭窄率<50%,且经过彩超、核磁等检查确定为斑块稳定者,可选择单抗(阿司匹林)或双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治疗,以延缓斑块的发展速度。每半年做一次颈动脉彩超监测斑块发展的程度,最长别超过一年。合并有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建议进行双抗治疗,同时要坚持服用他汀,延缓冠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颈动脉直径狭窄率<50%,但斑块不稳定者,应积极就医。所谓不稳定斑块是指斑块有可能随着高压血流从颈动脉脱落,并在颅内形成梗塞。患者一定要尽快到有资质的专科门诊进行治疗。

  2、颈动脉直径狭窄率>50%但<70%者,如果有明显的脑缺血症状,包括一过性的头晕、黑矇、视力障碍,一侧肢体运动或感觉方面的短暂丧失,语言表达能力障碍等,也应当积极就医。

  3、颈动脉直径狭窄率>70%,无论是否出现过脑缺血症状,都应当尽早治疗,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等。

    (来源:生命时报 作者:王艳 张瑾 赵瑞)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Site Map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