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在5月19日“世界炎症性肠病日”前夕,启动了“爱·常在,你并不孤单”健康宣传活动,旨在唤起公众对炎症性肠病这一慢性、致残性疾病的关注。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组长、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钱家鸣教授说,全球有500多万炎症性肠病患者,我国患者人数约有34万人。炎症性肠病是指导致肠道炎症或溃疡的疾病,症状有腹痛、腹泻、痉挛、乏力等,主要分为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两大类。近10年间,溃疡性结肠炎增长2.3倍,克罗恩病增长达15倍。
克罗恩病是以发现该疾病的医生名字命名的,是一种可累及胃肠道全层的慢性进展性疾病,以多阶段肠道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发病人群多为15-35岁的青壮年人,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则常局限于结肠(大肠),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30-50岁。
上海炎症性肠病研究中心主任冉志华教授介绍,遗传、环境、病毒或细菌感染、免疫系统异常等,都可导致炎症性肠病,该病目前无法治愈,但可期望临床缓解、快速控制症状及达到黏膜愈合(恢复肠道功能)。如果怀疑自己符合疾病症状,要及早到医院确诊。使用生物制剂治疗可使黏膜愈合率达到50%—70%,早期联合免疫制剂治疗愈合率可达到73%。
亚洲炎症性肠病与结肠炎组织主席胡品津教授表示,炎症性肠病是终身的致残性疾病,也是消化系统疾病中最难诊治的疾病之一。经常发作的腹痛、腹泻,让患者频繁住院,反复进行内科、外科治疗。有的患者会出现肠道狭窄梗阻、穿孔,有的会发生眼部、关节、皮肤等肠道外合并症,还有的甚至会慢慢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胡品津教授说,建立由内科、外科、内镜、放射、病理、护理等专业人才组成的诊疗团队,定期随访患者,帮他们回归正常生活,是目前急需开展的工作。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石新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