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患癌女军医的人生选择
发布日期:2013-12-11
12月5日,记者随同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人员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看望张笋时,她穿着病号服坐在病床上,虽然脸色有些苍白,但精神头很足。
“我已经没事了,很快就能回科里上班。”她笑着说。
事实上,张笋的病情远不像她表现出来的那样轻松。作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她患上了一种自己所熟知的疾病——脑部胶质瘤。2012年6月确诊,今年2月手术,张笋术后没有间断工作。11月29日,她因突发癫痫入院,病情再次恶化。
在采访张笋同事的过程中,记者认识了这位心底无私、一身正气的好军医,也记录了她面对疾病时的彷徨与选择。
■和患者以心换心
2012年6月24日,正在查房的张笋突然持续两分钟说不出话,诊断结果是:脑部胶质瘤,建议尽快手术。她藏起了诊断书,瞒着家人,边工作边吃药观察,出诊、查房从没落下。
“工作时间没变,患者数量没减,跟以前一样,就连她爱笑的性格也一如从前。”张笋的学生闫佳兰医生回忆当时的情景。作为科室副主任,张笋一周只需出两次门诊,不用天天查房,可她坚持每天查房,新老病人都要看看才放心。
2012年年底的一天,张笋出专家门诊。一位40多岁的女病人得知自己脑部长了肿瘤后,情绪一下就崩溃了,坐在诊室里痛哭起来。张笋一直耐心地安慰她,直到她心情好转后离去。“我当时听了心里特别难受,张主任也是一个患者,她得承受多大的压力啊!”闫佳兰回想起那个场景,声音有些哽咽。
今年2月,张笋脑中的病灶直径从1厘米长到4厘米,再不手术,随时有生命危险。开颅手术日期定在正月十一,而她初四还在值全班,初十上午还像往常一样到科室参加早交班。交完班后,她把自己负责的23位患者的情况向同事交代清楚,并委托神经内科主任王雪笠替她出第二天的门诊。“她是担心自己手术后意识不清,把病人的情况介绍清楚,就不会耽误病人的治疗。”王雪笠感慨地说。
就在手术前的一天凌晨,张笋的老病号、曾因脑干出血多次住院的石家庄市民周田安感觉身体不舒服,他的老伴马上拨打了张笋的电话。“张主任很快就接了电话,指导我们用药,还安慰了一番 。”记者了解到,张笋的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患者需要,张笋就会提供自己的电话号码。
“她对病人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干部病房主任徐海涛说,他看过张笋给病人看病,听诊器和叩诊锤仍是她的“常规武器”。
手术后没法正常上班,张笋向患者谎称出差、开会,但还是有许多人陆续知道了她的病情。河北省广播电台记者杨晓说,张笋患病后,她采访了一些张笋的患者。
肌无力患者郭希凤告诉杨晓,怕自己控制不住,她已在家里痛哭了一场,然后亲手给张笋包了饺子,特意打出租车趁热送给她吃。按照老家的风俗,郭希凤送给张笋一个平安扣,希望她平平安安地把这个难关闯过去。
今年7月3日,一份印有53个鲜红手印的倡议书递到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领导的桌子上。这是53位接受过张笋治疗的患者写来的。他们冒着酷暑看望了心中的好医生张笋,并恳请医院和社会共同关注张笋的病情。
■想的都是别人
术后第7天,张笋就出院了。第8天,她一个人跑到科里转了一圈儿,挨个查看自己的病人。出于对她的爱护,医院以组织的名义“勒令”她配合治疗和静养。
“我知道科里人手少,忙不过来,我想上班。”今年6月17日,张笋给党支部和科主任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在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日子里,想尽己所能回报关爱她的人。信里,她提出捐1.1万元作为特殊党费,给贫困患者及家境贫寒的学生。
张笋的丈夫马克强说,张笋看待事情时,有一套自己的“沾光论”。“她觉得,用医学知识帮人诊断、开药、嘱咐注意事项,并没费多大劲,人家病好后特别感激她,这是多让她‘沾光’的事啊!”在马克强心中,张笋坚强、乐观、不娇气,总愿意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的女儿是2000年8月3日下午出生的,可就在3日上午,张笋还在接诊病人。
“不用去重症监护室。”这是张笋开颅术后醒来说的第一句话。马克强说,住院期间,她坚持不用尿盆,第3天就拔掉尿管自己去卫生间,第7天就拆线回家。出院第5天,她一个人走着去做放疗,根本不让陪护。后来,放疗、化疗同时进行,她的头发开始脱落,但她从没说过难受,每天还笑呵呵地安慰丈夫。
张笋打定主意,当自己的生命走到尽头时,要捐出自己有用的器官,给那些在死亡边缘挣扎的人。
■她想让自己有意义地活着
“我从来没有畏惧过死亡,但我渴望生命。”开颅手术后,张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而之后的时间,她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和选择。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麻醉科医生陈继荣是和张笋同年进院的好同事、好朋友,也是见过她无助和脆弱一面的少数几个人之一。
陈继荣说,去年确诊后,张笋面临着要不要手术、什么时候手术的问题,她了解自己的疾病,也咨询了一位业内顶尖专家。综合各方意见后,她决定先观察,因为担心手术万一不成功,影响了脑部功能,她就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了。一直到今年年初,她脑内的肿瘤长得很快,并出现颅内出血,才不得不做了手术。
“她决定手术后,我曾给她打过电话,听得出来她情绪很低落。她的手术麻醉由我负责,有一天我想找她商量麻醉方案,但给她打了一天电话,她始终都没接。”陈继荣说,后来,张笋和手术医生交流手术方案时提出,术中如果遭遇切除肿瘤和保留功能的两难选择,一定要选择保留功能。“她还一再叮嘱我,术后要帮她快速清醒过来,尽快为她测试意识状况和记忆功能。”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政治部老干办主任郭娇曾和张笋一同赴利比里亚执行国际维和任务,对于自己的好战友、好姐妹,她理解得更多。“张笋不会让自己的生命在没有价值的状态中度过,她想让自己有意义地活着。”
(来源:健康报 作者:孙梦 陈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