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医院

找专家

查疾病

约门诊

当前位置:首页>>寻医问药>>

微小肿瘤和癌前病变将是诊治重点
发布日期:2013-11-27
    肿瘤让人害怕的真正原因是,一旦得上意味着一步步走向死亡。如果能不得肿瘤,抑或发现癌前病变或小肿块一切了事,也就避免了与肿瘤的一场遭遇战。在近日召开的由首都医科大学、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第四届首都国际癌症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关注肿瘤早诊筛查、推动诊疗技术创新”展开了研讨。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书钧:防治战略须前移到癌前病变
 
  肿瘤是非常复杂的分子网络病,至于复杂到什么程度,也许只有当人类揭示了生命奥秘时,才能真正了解肿瘤细胞的奥秘。虽然治疗领域特别是靶向药物研究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进展,但到目前为止,所有靶向药都会出现耐药性。而近30年来,心血管病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的关键,在于预防和早期干预。这一成功经验应该借鉴到肿瘤的防控研究和治疗中。
 
  大量临床观察及基础研究资料显示,正常细胞发展为癌细胞,要经过癌前病变阶段,这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要经历几年甚至几十年。看似相同的病变,为什么有的会发展为癌,有的却自行消退?当研究者找到癌前病变细胞是如何发展成不可逆的癌细胞的答案时,也就是说能够准确地预报哪些分子类型的癌前病变,在大约多长时间内会发展成目前尚难以发现的微小早期癌时,肿瘤的早期诊断将会取得战略性的突破。到那个时候,将会产生控制早期癌发生的更有效的方法,使肿瘤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控制癌前病变我们也有成功的经验。例如,宫颈癌早期筛查有效降低了宫颈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医科院肿瘤医院完成的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内镜下微创治疗1630余例,术后5年生存率达95%。国家应尽快制定癌症防控战略规划,把肿瘤防治战略前移。
 
  科研人员的责任则是做好基础研究,从癌前病变发展成早期癌的分子机理中,找出能有预警作用的标志物。可以预见,数十年后,医院将以诊治微小早期癌和癌前病变为主要任务,肿瘤的治愈率将大幅提高。
 
    ●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多方共同努力防控效果才好
 
  肿瘤是一大类病而不是一个病,我们的防治进展只停留在某几个肿瘤上,而不是全部。虽然我们发现了一些重要分子靶点,减轻了治疗毒副反应,使疗效提高,生存时间延长,但是也只解决了一部分问题,没有解决全部和根本问题,与广大医生和患者的要求相去甚远。
 
  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肿瘤患者的发病率在下降,生存时间在延长,为什么?一是靠健康教育,二是靠提高早诊率。保持健康需要拥有良好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基本规律,长期坚持肯定有效。在健康体检和早期癌筛查方面,我们国家还需要做很多工作,如果规范化运作,像乳腺癌、宫颈癌和肺癌等肿瘤完全可以早期发现,从而实现早期治疗,提高疗效。这样患者付出的代价就小,而治疗效果最好。
 
  从原则上讲,肿瘤是一种老年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寿命的延长,肿瘤病人的数量在短期内不会减少。一方面,医务人员应加强科普宣传,告诉老百姓如何从运动、饮食、环境及心情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早诊率。相信通过多方努力,防控肿瘤的效果会循序渐进地显现出来。
 
    ●首医大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院长徐建立:医院应积极推动早期筛查工作
 
  开展早期筛查,在肿瘤发展的最早阶段找出病灶,疗效最好,对患者最有益。医院应重视早诊早治工作,加强投入。
 
  以我院为例,我们开展了一些早期肿瘤筛查工作。如消化道肿瘤,在门诊采用肠镜、胃镜检查,筛查肿瘤标志物,加强正常体检。2012年,我们发现了30位胃癌和肠癌早期病人,微创切除后无需再做放化疗。其次,基础与临床合作开展肿瘤标志物研究,以期寻找到新的标志物,转化到临床提高筛查的敏感性。再次,依托现有的医疗联合体,组织医务人员到边远、贫困地区对基层开展培训,把早期筛查技术传授给基层医生。我们还准备引入移动医疗车,将适合肿瘤筛查的设备在一辆车上备齐,开到基层开展筛查工作。最后,针对健康人群,加强健康知识的普及。
 
  总之,早诊早治仍是防控肿瘤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如果大家都这么做,会有更多的早期癌症患者被发现。
 
    (来源:健康报 吴卫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