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肠癌筛查结果 看肠镜检查必要性
发布日期:2013-09-05
王先生的退休生活过得和和美美,最近他接到街道通知,上海市开展大肠癌筛查工作,要他把大便送到社区医院,政府给他免费检查。一周后,检查结果出来了:“粪隐血阳性,建议做肠镜检查。”什么叫粪隐血?为什么要做肠镜呢?
什么是大肠癌筛查
肿瘤筛查工作的目的,是在可以治疗和治愈的阶段筛检出癌及癌前病变,也就是说筛查的目的是早期发现肿瘤,降低由于肿瘤进展造成的治疗延误,即“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68年关于疾病的筛查提出了一些标准,首先要筛查的疾病是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疾病,早期往往无症状,而我们对其的发展史有充分了解,有易为人们所接受的诊断方法,疾病治疗有效,随访满足成本——效益标准等。而结直肠癌符合上述标准中的多条,是适合开展筛查工作的肿瘤之一:
1、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4位,根据2012年肿瘤年报显示结直肠癌的病死率居恶性肿瘤的第5位,并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2、虽然不是所有的良性腺瘤性息肉都会进展至癌,但是大部分结直肠癌起源于这些良性病变。有研究证明,息肉癌变则需较长的时间(通常需5-15年),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患者,其息肉发生癌变的危险性就更高,如果这些病变能在早期被发现并治疗,就可以避免其癌变。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与其诊断时的分期密切相关,I期的5年生存率为93.2%,IIa期、IIb期、IIIa期分别为84.7%、72.2%和83.4%,IIIb期及IIIc期为64.1%和44.3%,而IV期仅为8.1%。由此可见,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常用筛查方法有哪些
经典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法包括:粪便潜血试验,钡剂灌肠,乙状结肠镜及纤维结肠镜、CT结肠成像、粪便DNA检测、蛋白组学和高危因素问卷调查等。最常用、应用最方便的还是粪便潜血试验(Fecaloccult blood tests,FOBT)。
FOBT因其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的特点在结直肠癌的筛查中被广泛应用。常用的试验方法有:化学法和免疫法。前者易受到动物性饮食(如猪血、猪肉等)影响,造成“假象”。与之相比,免疫法可特异性的结合人血红蛋白,具有更高的高灵敏性和特异性,成为目前常用的方法。因此,FOBT的结果对疾病有提示作用。
但FOBT不是万能的,在实际应用中发现:高的假阳性率使一些人接受不必要的结肠镜检查,而因肿瘤的间歇性出血造成假阴性结果使一些已经存在病变的患者误认为自己是健康的,延误其诊断和治疗的时机。因此,应用FOBT在自然人群中进行普查,并序贯以纤维结肠镜等进一步检查,可以提高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及生存率,并可使结直肠癌死亡率下降15%~33%。
肠镜检查的必要性
2007年7月21日,当时的美国总统小布什做了结肠镜检查。医生在他的结肠内发现了5个小于1厘米的息肉,分别进行了切除,病理检验结果为良性。当时的新闻报道还说,小布什在1998和1999年分别进行了两次结肠镜检查,发现并切除了两个息肉。2002年6月末第3次检查未发现息肉。这是第4次,距上次正好5年。
据临床观察,人过50岁,发现大肠息肉的机会将达30%;70岁时可达50%。在美国,由于大肠癌的发病率很高,通过医学知识的宣传,人们已经了解到定期肠镜检查的重要性,主动到医院接受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后,大多数可以当即在肠镜下用高频电切除。由于推广定期大便隐血试验和结肠镜检查,美国的大肠癌发病率已明显下降。根据美国全国息肉研究协作组的报告:息肉切除后结肠镜筛查1422例至少已切除一个腺瘤的患者,在6000人次以上(部分病人先后作多次肠镜)的随访中,仅发现5例肠癌。与三组正常人群对比,肠癌发生率下降达58%~87%。有力地说明了定期肠镜检查对于降低大肠癌发生率的重要性。
哪些息肉需切除治疗
息肉的位置一般和癌变机会关系不大,但是靠近肛门附近的息肉需要积极的治疗,因为,一旦变化,手术会给患者造成比较大的创伤。息肉癌变的机会与其大小有一定关系,通常0.5厘米大小的息肉不会癌变,1厘米的息肉癌变的机会约1%;1~2厘米则有10%,大于2厘米的息肉恶变机会可达45%。有蒂的息肉比基底广的息肉危险性小些,平坦的息肉就更加危险,往往很小就有癌变。但是,息肉变成癌至少需要5年或更长一些的时间。因此,发现息肉也不必恐慌,及时切除就可以了。
息肉病理化验的结果是患者最为困扰的问题: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低级别瘤变、高级别瘤变等。一般来说,绒毛状腺瘤恶变率较高,需要积极处理。高级别瘤变比低级别瘤变的病变更为进展,很多患者活检为高级别瘤变,最后手术切除以后提示已经是早期癌了,因此对于“高级别瘤变”更需要积极处理。如果病理检查发现息肉癌变,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由医生决定采用哪种方法进一步处理。但后果肯定比通常发现的侵犯性癌要好得多。
哪些症状预示肠癌可能
目前的情况是:大肠癌的发病率在我国逐年上升,无症状的人定期肠镜筛查肠癌者极少,都是怕麻烦、怕痛苦,或者怕花钱。甚至曾经切除过息肉者也不定期复查,这种情况亟待改变。对于无大肠肿瘤家族史的一般人群,若经济条件允许,50岁应做第一次肠镜检查,若无异常,则以后每隔3-5年检查一次;若发现腺瘤性息肉应尽早摘除,术后每年进行一次肠镜复查。若条件不允许,可进行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再进行肠镜检查。若父母或兄弟姐妹等直系亲属中有肠癌患者,则应该适时接受肠镜检查;如果不到50岁的非直系亲属发现肠癌,应该前往医院就诊,及时接受肠镜检查。如果以下这些症状持续两周或两周以上,即应去医院检查:
①排便习惯改变:最近经常腹泻或便秘;和以前相比,粪便形状改变或变细。②黏液血便:大便中常带有鲜红或暗红色血液和黏液。③里急后重感:总是感觉大便没有排完,想排便却又排不出便。④持续性腹痛:疼痛部位多在中下腹部,程度轻重不一,多为隐痛或胀痛。⑤贫血经常伴随着疲劳和无法解释的体重骤降。⑥大便隐血实验持续阳性或癌胚抗原指标持续升高。
(作者:姚礼庆 钟芸诗 任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姚礼庆为内镜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钟芸诗为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