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医院

找专家

查疾病

约门诊

当前位置:首页>>寻医问药>>

骨松性骨折 手术成功绝非终点
发布日期:2013-08-29
    骨松性骨折 手术成功绝非终点 骨科医生谈手术与药物协同抗骨松
 
  面对骨松性骨折,骨科医生的使命不因手术成功而终结,只有联合药物方案协同治疗患者的原发病——骨质疏松症,才能防止骨松患者再次骨折的发生。  
 
  当迎面走来一位含胸驼背的老妪,你对她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或许你会感慨“岁月是把杀猪刀”,原本挺拔的身躯被衰老侵蚀,喟叹自然生理规律的无情,仅此而已。千万别小看老年人驼背,它不仅让身长缩短,损害形象,更重要的是,驼背会对老人健康带来严重伤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医师董健教授指出,驼背是骨质疏松症典型临床体征之一,影像学检查常提示椎体压缩性骨折,需长期服用抗骨松药物,若伴有无法缓解的脊背疼痛,椎体成形术则成为减免疼痛、恢复自理能力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的首选治疗手段。
 
  相比“老缩”和驼背,疼痛是原发性骨松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骨松引起的疼痛通常是全身痛,具体部位无法明确,疼痛感受常为隐痛、胀痛、酸痛或放射痛、间歇痛与持续痛交替出现等。与外伤、腰肌劳损、骨性关节炎等引起的定位明确的疼痛明显不同。由于患者对疼痛的主观感觉不同,不同患者的同一部位的骨松也可有不同性质的疼痛表现,故而,董健教授提醒老年人实在无需忍痛,到医院来测个骨密度、拍个X光片,就能初步诊断是否患有骨松,进一步明确可以做MRI检查。
 
  骨松是一个渐进性隐匿发展的骨骼系统性疾病,尤其对于女性,骨量从35岁起开始负平衡,钙的流失大于摄入,往往在55岁以后出现骨松症状。能引发患者足够重视的骨松并发症是骨折。骨松导致的骨折绝大多数都是非暴力型的,继发于日常琐事的某个细节,咳嗽喷嚏、提拎重物、睡觉翻身都会突发骨折。骨折严重限制患者的正常活动,甚至缩短寿命。通过这些临床事实,董健教授告诉大家,骨松就诊宜早不宜迟,万一骨折应与骨科医生配合,手术是骨松治疗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时应积极地抗骨松药物治疗,并长期用药。所谓脊椎椎体骨折绝对卧床休息等保守治疗方案,无法解决骨折的基本病因——骨质疏松,只会加速骨质流失,加重骨松病情。
 
  老年患者对手术很恐惧,就怕手术失败,自己再也无法站立行走。让患者倍感欣慰的是,现在的手术不再“开膛剖肚”。除非粉碎性骨折压迫神经,一般情况下,椎体压缩性骨折不再行传统的开放手术,取而代之的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董健教授介绍,这种微创手术不用做切口,医生用特殊的穿刺针在X射线影像增强器监护下,经患者背部皮肤穿刺进入椎体,将骨水泥(聚丙烯酸甲酯)或人工骨经穿刺针套管注入椎体内,手术时间约30分钟。这就像给朽木上钢筋,目的是强化椎体,防止进一步塌陷,明显缓解疼痛。术后第二天患者即可下床活动。
 
  董健教授认为,服用钙剂和维生素D是抗骨质疏松的基础治疗。更重要的是,联合使用抑制骨吸收药物双膦酸盐或促进骨形成药物特立帕肽,实现抑制骨转换、促进骨形成的目的,以达到“化朽木为神奇”的最终目标。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现在既有一周口服一片的片剂,又有一年静脉用药一次的针剂,还有使用方法与糖尿病人注射胰岛素一样的皮下注射药物。
 
  骨折逐渐愈合后,患者仍要坚持锻炼,不可卧床懒动,不能因为害怕再骨折而逃避运动。董健教授提醒,骨松患者的骨骼康复需要运动的刺激,比较适合大多数患者的项目有快走、慢跑、打太极拳、跳舞、运动操等,这些运动对骨骼产生压力,可增强骨密度。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确定运动频率和强度。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魏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