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旨在明确房颤流行病学特征的大型临床研究公布了最新结果,在上海地区的首批被调查人群中,房颤的发病率为2.68%,60岁以上者房颤的发病率为4.18%,年龄大于80岁者,房颤发病率达9.8%。
负责这项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学房颤诊治中心主任刘旭教授指出,这一调查表明,房颤在上海地区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但目前人们对于这一常见心血管疾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却并不高。
房颤究竟有哪些危害?老年人又该如何预防?记者专访了刘旭教授。
什么人易发房颤
一般人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的心跳在60次到100次左右,当感到激动或紧张时,心跳会加快到每分钟160次左右。而当发生房颤时,心跳的加速会明显异常,心房每分钟颤动的频率会高达到300到600次,心房内的肌纤维极不协调地乱颤,就会丧失有效的收缩。
据估算,我国房颤患者约有1000万,而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表明,上海80岁以上老人中,房颤患者近乎达到十分之一。
房颤为什么在老年人中高发?刘旭教授认为,老年人的心脏结构和功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改变,就像年纪大了头发会变白一样,心脏也会衰老,房颤就是心脏衰老的标志之一。
对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肌病患者、甲亢患者来说,会比常人更容易患上房颤,且发病年龄也会提前。此外,高血压也和房颤的发生密切相关,约半数房颤患者都患有高血压。抽烟、长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和房颤的发生有关。
中风风险高5倍
房颤带给人最初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发作时会感到心慌、胸闷、头晕疲乏,影响正常生活。
它的危害还不仅仅在于心脏,房颤会大大增加血栓和中风的发生几率。房颤发作时,心房不能有效地泵出血液,血液滞留心房内,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就会增高。如果血栓离开心脏进入血液循环,就会阻塞动脉,导致重要生命器官的血液供应中断。一旦血栓流入脑动脉,就会导致脑中风。
脑中风是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与普通人相比,房颤患者患卒中的风险会高出5倍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因房颤所引发的脑中风后果往往更为严重,致残率和致死率更高。
房颤一旦进展到慢性阶段,就有可能造成体力活动能力下降,患者只要轻微活动便会感到乏力、气急,甚至出现夜间不能平卧,下肢浮肿等心衰症状。
吃保心丸只治标
刘旭教授提醒,最近气压低、湿度大,是房颤易发的时节,虽然多数患者在发病时会有心慌或胸闷等不舒服的感觉,但他在临床上发现,也有不少房颤患者并没有感到任何不适。
要想预防房颤的发生,目前尚没有特别的方法,常规体检是及时发现心脏异常最重要的途径。建议65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有房颤家族史者;肥胖和鼾症(夜间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患者都应该坚持每年做一次心电图检查。如果出现心慌不适、胸闷气短等症状,更应及时去就近的医院进行检查,症状若发作频繁,还可以选择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通过这些常规检查,一般都能确诊是否患有房颤。千万不要以为忍一忍就会过去,或者只要吃点保心丸、丹参片之类的药物就没有大碍。
随着病情的进展,有部分房颤患者会对胸闷心慌等症状逐渐产生耐受,自我感觉症状好像减轻了,就疏于治疗。事实上,暂时的耐受并不意味着房颤自愈了,恰恰相反,可能是房颤从阵发期转变为慢性期的过渡表现,一旦真正进入慢性期,就更容易出现中风偏瘫、心脏功能减退等严重并发症。
手术消融要及时
对于房颤的治疗,不少患者尤其是老年人都觉得能吃药就吃药。事实上,药物治疗虽然能控制症状,却无法根治。目前,国际上已经把导管消融列为阵发性房颤的首选疗法。
导管消融是一种微创介入手术,它的治疗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疾病所处的阶段。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来说,消融术的成功率可以达到85%,甚至90%以上。因此,在房颤进展为慢性期之前就及时治疗,非常重要。
房颤一旦发展为慢性,再加上各种并发症的影响,消融手术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因此,针对慢性房颤的消融治疗一直是国内外许多房颤治疗专家关注的焦点。国际上许多大型的心脏中心都提出了各自的消融术式。
近日,相关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介绍了由刘旭教授提出的一种名为CCL的消融手术。该文章指出,慢性房颤患者经CCL术式消融治疗后,成功率显著高于传统消融术式,而且能有效避免过度消融及其带来的并发症风险,开启了慢性房颤导管消融的“新时代”。
(作者 陈俊珺)
(来源 解放牛网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