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医院

找专家

查疾病

约门诊

当前位置:首页>>寻医问药>>疾病大全

RK、PRK、LASIK有哪些区别?
发布日期:1900-01-01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adial keratotomy, RK)是在角膜周边做8~16条放射切口,间接改变中央部曲率,切口深>90%角膜厚度,碰撞易破裂,受个体差异、术者经验等因素影响大,术后回退较明显,现已逐渐被PRK取代。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是80年代出现的术式,是利用193nm波长的紫外线激光束,根据验光及角膜地形图的数据,在计算机的精确控制下定量切削角膜,从而矫正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的屈光性角膜手术之一。由于是利用低能量紫外激光对组织的光化学效应来打开组织分子的共价键,没有热效应,因而对周围角膜组织几乎无损伤,手术中对角膜面的切削<20%角膜厚度,机械强度无明显改变,手术过程多由电脑控制,人为干扰因素影响小,切削精度高,所以手术的准确性、预测性、易操作性、安全性等方面都都远远超过RK,现已成为屈光性角膜手术的主要方法。在我国,仅近两年就引进激光手术治疗仪百余台,目前在手术数量、临床研究等方面已具国际先进水平。

  

  PRK手术需先去除角膜上皮,然后用准分子激光消融角膜浅层基质,这样将同时去除了角膜前弹力层,易诱发角膜上皮增生、角膜组织修复反应、角膜雾样混浊,从而影响了手术的预测性和稳定性。这种影响在低度近视表现不明显,但在中、高度近视则预测性和稳定性明显下降。手术后需点激素类眼药3~4个月,也容易产生并发症。为了克服这些问题,90年代初,美国Peyman等发明了先作一角膜板层切开,再在角膜基质层进行激光消融,然后将角膜板层原位复位,这就是准分子激光屈光性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由于 LASIK保持了角膜正常解剖状态,因而其预测性和稳定性明显高于PRK,并且术后反应轻、用药少、回退小、恢复快、无角膜雾样混浊,是很有前途的取代PRK屈光性角膜手术的方法。但由于LASIK设备与耗品昂贵,手术复杂,技术要求高,手术费用贵, 也可能产生瓣移位、上皮殖入等并发症,所以一般基层医院尚难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