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解读新医改方案 医疗模式走向防治结合
18日,本报记者连线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教授,他在中华医学会和预防医学会联合启动的‘“一分钟行动”中解读新医改:我有三点体会,一是新医改从体制上重点强调了“公益性”,整体结构上将普及城乡社区医疗,理念上突出预防为主,即没得病时不得病,得了小病早治疗,避免大病。
整个医疗模式侧重疾病发生的上游,即真正做到预防为主。现在医疗体制下很难做到这一点。病人少,医院收入少,但这个体制迟早会改变。在新医改出台前,我希望医学会和预防医学会合作,增强医务人员的预防观念。我是搞胸肺疾病的,成年人哮喘、慢阻肺等要命的病,往往是小时候不够重视,治疗不彻底,结果是花了大量的医疗费用,生活质量还很差。新医改让更多的医患重视预防了,健康才真正保得住。
本报医改报道引发许多读者发来邮件、打来电话,参与“我期盼的医改”互动。
一位打工的大学生:我是2000年毕业的大专生,现在户口在老家,性质是非农业。我现在打工8年啦,可不知道我的合作医疗去哪里办理:老家是农村合作医疗,不能交;城市里我们的户口不在片内,也不能交。我们应该往哪里交?
一名候鸟都市人:我是北方人,家人都在北方,几年前调到杭州工作,参加了社保和医保。我希望退休之后,异地就医时,医保卡能通用。因为退休之后,我希望回到北方生活,如果生病还要回杭州就医,非常不方便。如果当地就医杭州报销,不仅手续繁杂,来回费用也不是笔小数目,如果医保卡可以通用,就太好啦!
一位老职工:我马上要退休了。年轻的时候,享受百分百的劳保,却基本不用医药费,因为年轻,身体健康。现在,年纪大了,毛病多了,真的想享受医保了,却要自己掏出不少钱。像我这样患糖尿病的人,若其他病不生,单每天的糖尿病药自费就要三四百元,这样下去,一旦退休,经济收入减少,怎么办?如果糖尿病来个并发症,一生的积蓄都没了!不担心吃穿,就担心生大病啊。新医改要区分年龄档次,年龄越大,给的保障也越多才好。
一名医学院学生:还有好几年才毕业,新医改实施影响最深的医务工作者,也许就是我。我是农村人,并不排斥回家乡,但我不能接受的是回到老家没人找我看病。为什么?嫌我技术不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能看一个毛病。
其实,这几年我们也陆续在省里大医院实习过,但因为所学专业限制,总是在一个科室里打转。如果真要回到家乡做基层医生,我希望之前可以在大医院的各个科室都轮转一次,这样一来,至少我也可以更“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