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分级诊疗秩序,合理布局医疗卫生资源,让患者就医之路更通畅,有关各方正在紧锣密鼓行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从要求把高血压、糖尿病等门诊用药纳入医保报销,到医共体建设、急救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完善。现实的需求正在催生发展的动力,从而让每一个人的就医之路更短、更方便、更有保障。
依托医共体
解决“小、大、难”病
“由于医保门诊报销比例很低,一些患小病不需要住院的患者也想办法要住院,导致需要住院的病人反而住不上院,‘小病大治’造成医疗资源浪费,也加重了医保和患者家庭的负担。”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卫生健康委主任阚全程介绍,河南省通过抓基层队伍建设,推进县乡村一体化管理体制,使县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救治能力明显提高。同时,抓疑难重症能力提升,通过六大区域中心建设带动其他学科发展,辐射带动基层发展,使整个河南的医疗救治水平得到提升。
阚全程表示,目前,制约河南省医疗水平提高的关键问题仍然是人才问题。一方面,高层次医疗人才短缺,另一方面,基层专业人才数量不足,农村全科医生每万人仅有1.6名,而河南省的目标是2020年要达到每万人两名。今后,要重点抓县域能力提升,依托县医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疑难重症不出省”的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周口市政府副市长张广东指出,真正实现“社区首诊、有序转诊、分级诊疗服务模式”,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一要提升门诊医疗服务能力。鼓励开展特色科室建设,促进形成与上级医院功能互补、差别化发展的格局,合理分流大医院病人。二要加强住院能力建设。结合区域医疗卫生需求,合理设置病床,开展适宜技术服务,提升住院诊疗服务能力,方便居民就医。根据分级诊疗需求,重点向社区康复方向发展,有条件的可设置临终关怀、老年养护病床,为上级医院下转患者提供条件。
扩大报销范围
满足“调、取、吃”药
“相关监测、调查数据表明,我国的慢性病患者数量巨大。为他们营造有序的就医环境,应成为重点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副院长孙丰源表示,“对一部分人来说,看病吃药已成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一些病情相对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去医疗机构就诊人目的并非诊断,只是调药、取药、吃药。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建议从国家层面开展慢性病长期处方政策试点,以方便患者就医,降低整体医疗成本。”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侯建明认为,当前,应进一步落实分级诊疗,加大对慢性病防控和管理的投入,推动防治结合。除了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的高血压、糖尿病,还应因地施策,将更多慢性病门诊用药纳入医保报销,解决慢性病控制率低和医疗花费高的社会问题。
农工党中央提交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提案建议,以县域医共体为单位探索医共体内统一用药目录;明确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用药参考范围,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合理用药;该目录应兼顾基本药物目录、医保报销目录及地方用药习惯。
完善体系建设
服务“急、脑、心”患者
“分级诊疗在救慢的同时,还得救急。”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急救中心南区分中心副主任医师班宇侠表示,目前我国在院前急救领域的投入、建设极其匮乏。由于功能定位、政府职责、运行模式、管理体系、人员资质要求、医疗急救标准标识等方面的不统一,全国各地院前医疗急救各不相同,总体上存在人员短缺严重、医疗急救服务水平不高、呼叫反应不能满足百姓需要的问题,特别是乡镇急救服务、社会急救普及需要加强。建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救法》,从顶层设计上入手,用法律手段建设规范院前急救体系,满足民生所需。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卢林建议,继续加强脑卒中中心网络的建设。我国卒中流行分布区域广,医疗体系复杂,诊疗水平参差不齐。为了规范卒中救治医疗机构的准入标准,改进医疗质量,合理分配资源,降低医疗成本,需建立卒中中心网络。由高级卒中中心牵头,成立卒中急救联盟,将该地区所有的医疗机构组成网络。“联盟的每个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都要经过培训,目标是让每一个卒中病人到达任何一家医院后,都不耽误抢救。”
“我国要加快建立健全基层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江陵县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所健教应急办主任李霞表示,通过加强县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和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实现心理健康服务全覆盖。各部门各行业也要普遍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为在职员工、在校人员、社区群众、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心理健康服务;鼓励培育发展社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向有需求者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服务,回应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需求。
(来源:健康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