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很多地方医院开始试行电子病历共享调阅,患者不用带着纸质病历在不同医院间奔波,也无需再做不必要的重复化验、检验。这种做法不仅方便了患者,也节约了宝贵的医疗资源。不过,除了一些医院囿于利益关系对接动作迟缓,一些患者也开始担心个人诊疗信息泄漏。
对此,一些地方的卫健委表示,下一步除了逐步提高电子病历在医疗机构的覆盖率,还将实施医生、患者两重授权,并要求医院建立网络安全系统来保护患者隐私。可以看出,对于患者隐私保护问题,各地都在想办法解决。
需要讨论的是,共享电子病历对患者来说好处甚多,为何一些患者首先想到的却是信息安全问题?主要原因正在于病历信息对患者来说是敏感的个人隐私,只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共享,不能“带病”上路。现在很多领域的信息泄露事件时有发生,共享病历遭遇泄漏的风险不容忽视,患者担心:医院安全系统是否过关?如何防止一些医院利用共享病历招揽患者?医生群体中出现“内鬼”怎么办?
信息电子化需要法律规范先行。2017年6月,我国首部网络安全法颁布,该法对相关方收集、使用、存储个人信息等做了严格规定。2017年10月施行的民法总则规定,任何自然人或组织均可以个人信息被侵犯为由提起诉讼。未来随着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个人信息数据电子化的安全性将得到更有力的保障,公众也将更加敢于、愿意将个人信息电子化并共享。
信息电子化也要求提高防范意识。近年来的个人信息泄漏事件,总与黑客攻击、“内鬼”作祟、利益链条挂钩。这不仅说明一些机构组织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程度不高,也说明很多人的信息保护意识没有跟上信息电子化的脚步。
因此,各行业下一步不仅要加快信息保护技术升级,严厉打击“内鬼”“家贼”,还要从源头上教育公众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提升防范意识。
总之,共享电子病历本身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难事。它难在既有传统的利益藩篱需要打破,又有新的信息保护难题需要破解。不过,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畏难没有出路。出路何在?在于改革创新。
回首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总是新问题促进新事物、新方法的诞生。我们相信,共享电子病历所产生的新问题,也将能够以改革发展的思路找到解决办法,并逐步推广开来,惠及公众,惠及各方。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