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医院

找专家

查疾病

约门诊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媒体时评

拿什么来“唤醒”生育预期
发布日期:2018-01-09

  激励政策、社会保障是重要的外部条件,改变消极的生育观念、积极营造有利于养育孩子的社会环境则是关键

  平均家庭规模逐年变小,幼儿园及中小学校的入学总人数不断下跌;2017年上半年,新生儿数量创2008年来新低……据报道,为避免出现“生育断崖”,韩国政府正动员各方力量,“以背水一战的觉悟”,想方设法提高年轻人的生育意愿。

  为了应对低生育率问题,过去10年韩国投入了100万亿韩元进行“刺激”,不过严峻的生育形势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根据预测,2017年该国生育率有可能降至1.03,继续刷新历史低值。虽然生不生孩子对个人而言是道自由的选择题,但从政府部门的焦虑中或许可以看出,生育率长期下行,将给整个社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首当其冲就是对经济环境的影响。作为典型的老龄化国家,日本在这一点上的体现尤为明显。占日本公司总数超过95%的中小企业,目前CEO平均年龄已达59.2岁,比1990年提高了5.2岁;超过60岁的CEO中,有一半找不到继任者。因为这些企业中不少都是家族企业,出生率下降,往往也就意味着家族式经营难以为继。据统计,2016年日本倒闭的两万多家中小企业,有33%是因为“缺乏继任者”。年轻人是就业的主力军,人力资源储备不够,带来人口结构的老化,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预期。

  经济层面掀起的波澜,往往来自于公众对社会发展走向的现实判断。德国201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46%的受调者对未来的就业前景、经济增长、气候变化以及恐怖威胁感到担忧,而这些都会影响要孩子的决定。社会各方面发展都不太景气,导致个人和家庭收入的降低,人们自然会因为担心花费过高而拒绝生育。当失望、担心的情绪长期堆积,形成颓废、悲观的自我暗示,最终就难免陷入“越怕生越不生,越不生人越少”的发展逻辑。

  走出这样的恶性循环,让年轻人愿生、敢生,并不容易。诚如一位人口学家的分析,“一旦低生育成为社会普遍准则,那么即使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条件下采用鼓励生育的政策,要扭转生育率的下降还是非常困难。”不管是从工作岗位、教育,还是从居住、医疗等领域改善民众生活,激励政策、社会保障固然是重要的外部条件,但对于不想生育的年轻人,改变消极的生育观念、积极营造有利于养育孩子的社会环境则是关键。

  在澳大利亚,基层社区设立服务站点,为周边居民免费提供有关生育的各项咨询。比如定期打电话问询孩子的健康状况,或者家访为新生儿检查身体、称体重等。细致、周到的公共服务,有效缓解了年轻家长的育儿焦虑。而在日本,一些企业则推出了机器婴儿。工程师利用投影技术设计出婴儿的面庞,既可以模仿婴儿的真实表情,也可以对触摸提供反馈,“生病”时甚至会“流鼻涕”,以便“家长”提前体验有孩子以后的生活情境。除此之外,各国还有提高分娩津贴、家庭税补助金,延长男性带薪假期等配套措施。当年轻人不再一提到生育就心生担忧,相信一直在低位徘徊的生育率有可能逐渐反弹。

  法国社会学家孔德曾说,人口是一个国家的命运。考虑到人口变化及其影响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不管是面临“量”的发展,还是“质”的提升,有未雨绸缪的政策设计,多做一些倒排工期式的应对准备,才是避免人口结构恶化、轻松托举未来的最准确姿势。

  (来源:人民日报)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网站导航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Site Map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