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医院

找专家

查疾病

约门诊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媒体时评

社会办医进入2.0时代
发布日期:2017-12-28

  随着人们医疗需求的多层次发展,传统的公立医疗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就医需求,社会办医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我国公共健康服务的重要补充。近年来,我国政府始终鼓励社会办医,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今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对社会办医提出了支持。政策利好之下,社会办医正从个体发展的1.0阶段,进入更加成熟的2.0时代。

  利好:政策支持为社会办医加油鼓劲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始终以公立医疗为主,据2016年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公立医院床位占78.3%,诊疗人次占医院总数的87.2%。然而,由于现有医疗服务体系布局不完善、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和配置不合理等问题,造成了基层医院门可罗雀,大医院人满为患,市民看病等候时间长,就医体验差等问题。同时,伴随老龄化、城镇化等社会变化,居民基本健康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仅靠政府一己之力,显然难以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引入社会力量举办各类健康服务机构,补齐、补足健康服务业短板,多元化医疗服务供给,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

  作为我国健康服务业的重要补充和推手,近年来,我国政府始终鼓励社会办医,自2010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财政部、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发布《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以来,各类支持社会办医的政策文件层出不穷,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支持政策,全科医疗服务、医生集团、医疗集团等首次成为鼓励发展的对象。《意见》提出,到2020年打造一大批有较强服务竞争力的社会办医疗机构,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新格局。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部分中也明确提出,“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

  困境:医保制约、人才缺乏成为社会办医掣肘因素

  我国社会办医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民营医院虽然在数量上不断增长,但在就诊率、入院率等指标上却始终不尽如人意。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德明曾介绍,截至2016年底,我国非公立医院16004家,占医疗机构总数的55%,诊疗人次占比12.3%。与公立医疗机构相比,非公医疗机构服务总量不足公立医疗机构的五分之一。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市民对民营医疗的刻板印象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谈到民营医疗,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技术不行”“效果不好”“收费混乱”“后续服务无法保障”等词汇屡屡被提及,这显然是社会办医机构在市民脑海中的固有印象的一个缩影。

  同时,医疗机构良好运行的关键是专业人才,当前民营医疗面临着人才紧缺的严峻现实。从三甲医院离职,创办康堡儿科诊所创始人赵长松曾公开表示,“在运营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医生资源的短缺。”赵医生表示,自己在走出体制前,就预想过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会是件很难的事,“但是我没有想到会这么难,目前为止仍然只有我一个医生在做线上和线下的服务。”

  赵医生所说的其实不仅是他所遇到的问题,而是所有的民营医疗机构面临的问题。当前,我国医学专业人才大多数都集中在公立医疗机构。事业单位编制,福利待遇、职称晋升机会、学术平台等因素都吸引着大量医务人员留在公立医院。虽然国家颁布了相关政策,允许医生多点执业,然而,忙碌的日常工作、固定的人事关系等等因素都在制约着公立医院的优秀医生向社会办医疗机构流动。目前社会办医机构的人才现状大多以返聘退休人员、招聘应届医学生为主,富有经验的中青年医生仍占少数。

  除了高素质医疗人才的缺乏,无法实现医保报销等问题也成为了制约部分民营医疗发展的瓶颈,北京某静脉曲张专科医院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当前民营医疗遇到困难,一方面是因为市民对民营医院不了解,另一方面,医保报销是阻碍患者寻求治疗的重要因素,很多患者通过了解后本来对我们的医疗服务很满意,但是一打听医保报不了,就放弃在我们这里治疗的念头了。

  前景:集团化发展或成未来社会办医主要方向

  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我国民间资本大量投入医疗行业,众多新兴的民营医院、医生集团、医疗集团应运而生,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带来了新生态。那么这些时常出现在市民耳边的医生集团、医疗集团等词汇都是什么意思呢?

  这首先要从医生集团说起。所谓医生集团,是指有多个医生团队组成的联盟或者组织机构,又称为“医生执业团体”或者“医生执业组织”,医生集团的本质是医生执业方式之一——团体执业。团体执业的特点是共享收入、共享设施设备、共同承担损失,两三个医生结合起来就可以团体执业。签约医生集团,是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生自由执业方式。据美国医疗协会数据统计,在美国约5.6%的医生直接受雇于医院、是医院的雇员,多达83%的美国医生都是在“医生集团”中行医。而医生集团产生后,很多小规模的医生集团逐渐联合,形成大的执业团体,很多团体采用学科合作的方式,扩大服务量。多个医生集团联合起来,就构成了大的医疗集团。

  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明确表示,鼓励全科医疗服务、医生集团、医疗集团等医疗形态的发展。医疗界专家也纷纷对医疗集团表示看好。此前,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曾在公开场合分享称,过去二三十年,美国医院总数没有明显增加,但集团化的医院数量增长非常快。医院集团化发展已成为世界趋势。

  在实现医疗的集团化发展方面,我国起步较早的有张强医生集团、北大医疗集团等代表,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些医疗团体正在逐渐被市民了解和接受,以北大医疗集团为例,其以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为核心,拥有综合医院三家、专科连锁机构六家,床位总规模近万张,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地为患者提供了多元化、层次丰富的医疗服务。

  同时,医院集团化发展还有明显的社会效益。以深圳市罗湖医疗集团为例,罗湖区将社区服务中心全部纳入集团内,对社会实行总额预付。罗湖区医疗集团将经济利益与辖区内70万居民的健康利益联系在一起,最终受益的是百姓。

  (来源:北京晨报网)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网站导航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Site Map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