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参加了多场关于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的会议。环顾会场,由社会资本举办的机构代表寥寥无几。其中一家连锁社区诊所的管理者有点抱怨地说,分级诊疗不应该排斥社会资本,建议通过建立市场化的医联体,推动分级诊疗。
在笔者看来,所谓市场化的医联体,更确切的表达应该是有竞争性的分级诊疗体系,让社会资本成为一条鲇鱼,在释放激励效应的同时,盘活更多资源。
近年来,以医联体为纽带的分级诊疗可谓遍地开花,效果也立竿见影。但参与者尤其是医联体核心医院,几乎全是公立医疗机构,社会办医不多。为何在医联体建设中社会资本会缺席?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方面因体制机制的一致性,公立机构内部联通更顺畅,操作起来更容易;另一方面,虽然社会办医发展迅速,然而其中不少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更因综合医疗实力不足,难以挤入医联体队列。
毋庸置疑,分级诊疗本身应该是一个层次丰富而清晰的体系,需要各种力量参与,社会资本完全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比如,以罗湖模式闻名全国的改革明星深圳市,在打造分级诊疗的塔基之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社康中心,取消有关社康中心数量、选址距离等的限制,与政府举办的社康中心在政府购买服务、人才保障、预约转诊、医保协议管理等方面享受同等政策。在北京,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不仅被纳入政府的医联体之内,而且还由其牵头组建了昌平区中部地区医疗联合体,强化了优质社会资源办医的社会导向。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时,如何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上做文章,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这也为社会资本全面进入分级诊疗体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实际上,由社会资本参与的独立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养老机构等都是对现有医疗资源的重要补充,是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链上的重要环节,也受到百姓欢迎。据悉,近年来,不少社会资本通过医联体模式、康养融合等模式促进分级诊疗发展,打造康复医院、社区诊所等,不仅在分级诊疗体系内找到了位置,更完善了自身产业链。
再有,在我国各个层级的健康服务体系日渐完善的时候,社会资本可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大,与公立医疗机构互补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公立与社会联动成为必然,分级诊疗中社会资本的地位也将越来越高。
(来源:健康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