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短住院日差距尚有功课可做
发布日期:2017-07-27
近日,首项中国和美国搭桥手术治疗结果对比的研究显示,近年来,中美两国城市地区主要心脏中心施行搭桥手术的院内死亡率已不相上下。这项研究客观验证了我国心血管外科取得的长足进步,表明我国已具备良好而稳定的冠心病外科诊疗水平,完全有能力为公众提供放心、可靠、有效的治疗。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中美之间存在着让人尴尬的差距:中美患者整体住院时间分别为20天和7天,这意味着,美国每张病床服务了3位患者,我们只能服务1位。显然,用于手术及术后观察的时间两国并没有太大差距,但我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入院检查和术后康复上了,美国则利用基层医院承担更多的康复功能和术前检查等,这套成熟的双向转诊体系能极大地提高床位周转率,增加医院收治患者的容量。
确实,20天的住院时间,不仅占用了大量优质医疗资源,影响了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益,也推高了看病费用,加重了患者负担。由于病床紧张住院难,可能导致患者延误病情或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看来要想缩短住院时间,让床位及时空出来,让更多患者有机会接受治疗,就必须找到出现这种差距的症结点何在,对症下药。笔者认为,中美住院日长短的差距由两个方面原因造成。
首先是有效的分级诊疗制度尚未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上下转诊渠道存在着“肠梗阻”现象,尤其是检查结果互认推进缓慢,导致患者术前通常需要到手术医院进行全套检查,术后也难有适宜的下转机构进行后期康复,客观上延长了在大医院的住院时间。对比之下,美国拥有较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其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能完成术前检查,检查结果与上级医疗机构互认。患者术前一天或手术当天入院,术后康复及时转入社区康复或医联体下属机构,因而能迅速腾出床位。
其次是目前我国现行的医保支付方式对缩短住院时间的激励导向明显不足,致使大医院没有动力自觉缩短住院日。个别医院为了追求病床使用率,故意选择压床。目前,很多国家医保都采取预付费方式,主要包括总额预付、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等方式,这种支付方式将药品、耗材、检查等作为医疗成本,医院和医务人员会自觉地控制和调整,主动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主动减少压床现象,下转患者也有了动力。
缩短大医院平均住院日是个艰巨课题,我们要把缩短住院日作为衡量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来看待,需要医院、医生、医保部门等各方共同努力,需要政策强有力的激励和引导。
(来源:健康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