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效益真的好吗
这是一次理念的碰撞。
日前,“北京大学――辉瑞中国医院管理高级课程项目”主办方邀请周其仁教授为院长们讲《组织、产权与公有制企业改革》,周教授将最后半天留作教师和院长们的对话时间。
周其仁,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教授,被公认为是产权制度和体制改革领域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专家,曾经参与四通集团等企业的改制,到几十家企业进行过产权制度改革调研。对于医疗卫生领域的体制改革,他说:“很具有挑战性。”
医院效益真的好吗
“医疗行业的竞争局面远没有形成。”这是周其仁听到目前流行的“医疗行业效益好”说法时的回答。
一位院长说:“在我们看来,效益不好的医院才要改制,效益好的医院要改变的是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
周其仁反问:“效益好的医院是什么概念?是很能挣钱,还是别的什么?”
有院长回答:“大家普遍的认识是,效益好的医院是有稳定病源;医院的收入能对职工有比较好的回报;而且收支有一定盈余;作一般性的项目改造,不需要贷款。”
周其仁说,院长们看待医院效益好不好的思路,都是拿自己在比较,而客观上效益好不好,要相对比较。“目前还有一些公立医院面临开不了门、债务多等难题,所以能经营下去的医院觉得还挺好。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说明医疗领域的竞争还远远不够激烈。目前。产业界处于竞争激烈的状态,没有人轻言自己的企业效益好,反而都在强调竞争没有头。”
周其仁环视课堂:“在产业界,已经有人敢向世界最好的公司挑战了,海尔就在瞄准GE公司。在座的院长,有多少人想过要以世界上最好的医院为标杆,敢于说‘我就想把医院办成这样水平’的?”
体制改革需要动力
参加此次培训的60多位院长,多来自北京、上海和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医院。有的院长提出,院长应该有更多的权力。院长们都很关注如何解决医院“人往哪里去”的问题。
有院长举例说,他所在医院有3000多名职工,每年门诊量230万人次,医院前年的业务收入是7个多亿,去年还是7个多亿,并没有随经济发展水平增长而增长。同时,医院的职工有很大分流余地,却无处可去。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应该考虑资源重组,走集团化发展道路,以促进医疗技术的互补和人员的合理流动。但是很难进行,因为当地各医院的日子都还过得去,没有强烈的重组需求。
周其仁就此剖析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规律,提出了“兵分三路”的改革思路:开放市场竞争;公有资源与非公有资源缔结企业合约,包括合资公司、承包、托管以及收购兼并、公有制企业聘用私人企业家等;实施公有制企业改制,包括承认公有制企业内人力资本的私人产权,将合约关系引入公有制机构。
他说,看一个行业的体制改革,首先应该了解该行业内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储备量够不够,如果这一储量不够,却要与产业界结合,医院会吃亏。此外也要看业内改革的动力是否强劲,然而,在整个国有医院系统中,由于行政管理体制所致,消磨最多的是人的雄心壮志,尤其在医院经济状态还好的时候,业内改革的动力不会充足。
“在进行体制改革的领域,往往是现行的管理机制运行不下去了才改革,有些是无法经营、揭不开锅了才改革,因为到那时,改革者遇到的障碍反而会减少。”
医疗行业会遇到这种局面吗?周其仁提出了他作为经济学家的逻辑推断:如果不想改,医院的产品竞争、服务竞争跟不上,职工和管理层的人力资本价值不能得以体现,很多公立医院会越来越艰难。
“如果不想进入这种状态,就需要通过制度(规则)的改变,真正提高绩效。”
股份制改造需要什么条件
参加培训的院长中,也有来自国有企业医院的,他们最关心的,是国有企业推行主辅分离分流以后,医院怎么办?一位院长提出,企业医院从企业剥离之后,是划归地方管理,还是独立运行?如果要进行股份制改造,大型医院怎么改?有没有可借鉴的方式?
周其仁认为,医院进行股份制改造,其选择的形式一定要和内容结合。作为管理层,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进行股份制改造,是要拓展融资渠道,还是要调整医护人员人力资本的定价系统,还是要提高院长的独立控制权,还是要抢市场,还是要争取更多的市场投资的机会。
周其仁说,公立企业往往是要做更大的事才要进行股份制改造,
否则就失去了股份制的意义。无论是政府还是主管部门,不能用一个公式去套医院改制,也不能假设每家改制医院都适合股份制,还要看院长是否具备企业家才能。具备企业家才能的人才会对利用新的市场机制敏感,才会对股份制感兴趣。
周其仁建议,一个医院如果想进行股份制改造,首先要弄清楚改制的目标是什么,目前面临的限制性政策是什么。院长在决策时要注意平衡各方利益,其中最主要的是要保证职工的权益不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