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尤其在上海,全市23.38%的人口年龄大于60岁。
就医疗而言,目前约80%的费用用于慢性病。
“积极应对这一形势,对人群进行生命全周期管理,从疾病预防到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康复——传统‘人管人’的医疗模式难以达成,加强信息化建设,将是实施大健康管理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从事临床工作45年的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贾伟平同时也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讲席教授,在她看来,彻底改善中国人的健康问题,一定要有从“医”转向“防”的理念和行动。
而要做好“防”这项工作,就需要有更好的管理手段、管理技术。
在日前举行的上海交通大学深圳行业研究院成立暨中国(深圳)行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贾伟平用自己的科研、管理经历来说明如何推动数字技术、数字医疗与大健康管理更好地融合。
谈及当前大热的大健康产业,她特别提及一点:发展大健康,需要医学、公共卫生、药学、管理学、农学、体育、人文、信息、人工智能等多领域学者共同参与。
从科普到疾病防控和诊疗,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大有可为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危害全人类的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
就慢病防控而言,目前对三种人群主要有三种策略,具体而言:
对于一般人群,主要关注包括吸烟、饮酒等在内的风险因素;
对于有慢性病家族史的高危人群,要进行慢性病早期筛查;
对于已有慢性病的人,则要减少致死致残率。
“就数字医疗与大健康管理融合方面而言,我们目前在体制、管理能力和信息产业发展方面都有待改进。”贾伟平认为,有待提升的环节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仍然有隔阂;
二是基层管理能力显著不足;
三是信息平台之间壁垒有待打破。
据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已在2019年推出数字医学推进医疗服务模式改变的具体内容。
我国也已推出一系列和智慧医疗与健康管理相关的政策,近年来更是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推动其发展。
不久前,贾伟平接到《自然》子刊杂志的来信。
原来,她的一项研究成果发表至今已被下载1.48万次。
这项成果是基于她带领课题组在社区收集大量眼底影像资料并通过专科医生诊断获取大量的数据后,与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合作形成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人工智能筛查的工具。
这一研究结果还被国际糖尿病联盟用于帮助中低收入国家进行眼病筛查,目前已推广到48个国家。
这正是贾伟平运用数字医学推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发现的一次成功探索。
“数字医学、人工智能是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工具,可用于预防、诊疗,还可用于科普等。”贾伟平表示。
贾伟平介绍,只有五分之二的糖尿病患者被发现并得到治疗,大多数患者仍隐藏在茫茫人海中,需要靠筛查以及患者本人健康意识的主动提升。
由于50%的患者早期没有症状,当出现症状再去检查,往往已经晚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实现糖尿病全链条医防融合管理即便是已被发现的病人,要管理好,也需要通过数字化手段助力。
贾伟平介绍,早在15年前,上海就提出慢性病诊治要下沉基层,社区医生要做好慢病守门人,而当时社区的糖尿病控制率只有10%。
但是,通过此后在试点社区运用初级的信息化手段形成区域性网络进行科普教育、专业培训、分级诊疗、病人双向转诊后,社区的医生掌握了诊治糖尿病的基本技能和管理要素,使全市的血糖达标率、并发症筛查率、知识知晓率提升了20-30%。
其后,上海推出了糖尿病诊治及预防体系建设的行动计划,由疾控中心、三级医院及区级医疗机构联动,扎实推进糖尿病筛查、诊断、治疗,管理适宜技术下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迄今,全上海数百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基本实现了糖尿病预防、筛查、诊断、治疗、随访的全链条医防融合的管理。
“之所以能够做成这件事,离不开上海健康信息网的建设及支持,市区两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逐步实现。”
实现东西部大健康领域的均衡发展,更需要数字技术支持在过去10多年中,贾伟平团队也在深度推动医疗扶贫。
如何让中西部地区在人少地多、自然环境差的情况下做好慢病管理?
做到这一点,更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持。
“我们通过运用移动医疗的工具,形成县—乡—村三级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让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和村医,通过一年的实践,使他们的血糖达标率提升了7%。”贾伟平说,这也让她进一步思考,数字化技术在全人全程健康管理方面,该如何助力实现东西部地区的均衡发展。
她还注意到,胡焕庸线以北地广人稀、医疗资源相对缺乏,其实更需要通过数字医学的发展来提升大健康管理的能力。“对于胡焕庸线以北的偏远地区,我们必须要考虑医疗可及性,而这正是通过数字技术可以实现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的切入点。”
(来源:文汇报 记者:姜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