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实用信息

血脂高容易引发脑梗?
发布日期:2022-08-04

  65岁的老王膀大腰圆,每年体检,除了血脂高一点,血糖、血压都很正常。

  对于那点升高的血脂,他并不在意。

  哪知有一天,老王正在打牌时,突然手举不起来,右脚也没了力气,脸歪口斜,讲不清楚话,口水也止不住从嘴角挂下。

  牌友立即拨打“120”将他送至医院,头颅CT一拍——左侧大面积脑梗。

  进一步检查发现,老王血脂明显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5.6毫摩尔/升,动脉B超提示:双侧颈动脉及下肢多个不规则回声斑块,右侧颈动脉95%狭窄,头颅磁共振(MRA)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多处狭窄。

  虽然经过积极抢救,老王捡回一命,却遗留了右侧肢体乏力,口齿不清的后遗症,生活质量大受影响。

  老人平时身体看似很好,怎会突然如此?

  这就不得不提静悄悄的“血脂刺客”——低密度脂蛋白。

  我们常说的“三高”,即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偏偏高血脂一直被人所忽视。

  高脂血症主要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其中,低密度脂蛋白是导致心脑血管病的一大元凶,因此也被称作“坏”的胆固醇。

  所谓“低密度”,顾名思义“轻、虚胖”,由于体积大,低密度脂蛋白无法穿过血管,因此很难被代谢掉,长期在血管里游荡。

  一遇到低密度脂蛋白,巨噬细胞就会将其吞噬,可吞完了却消化不掉,反而易被腐蚀,成为“泡沫细胞”,沉淀在血管上。

  “泡沫细胞”越积越多就会造成两种情况:血管收缩挤压,被血流冲到下游更窄的血管;直接把血管堵住,堵在心脏变成心梗,堵在脑血管变成脑梗。

  老王就是如此,体内充满了低密度脂蛋白没有被及时清理,最后变成了“泡沫细胞”沉淀在血管上,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导致了颈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狭窄,引起大面积脑梗。

  当血脂超标时,该怎么办?

  临床医生一般会给患者处方他汀类药物。

  它可以减少低密度脂蛋白的生成,同时预防“泡沫细胞”的形成,“加固”不稳定的斑块,预防斑块破碎后堵塞小血管。

  很多患者害怕“他汀”的副作用,可以概括为“肌痛肝损血糖高”。

  其实这是小概率事件,无需过分担心。

  只要吃药后定期复查肝功能、血糖、肌酸激酶,注意有无肌肉酸痛,就可以有效防治。

  低密度脂蛋白的治疗目标是多少?

  不同人群目标不同。

  在健康人群中,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3.4毫摩尔/升以下即可,糖尿病患者在2.6毫摩尔/升以下。

  有过心脑血管疾病史的患者应严格控制在1.8毫摩尔/升以下。

  高危患者如果实在无法达标,应至少降低至原先指标的50%以下。

  针对一种“他汀”仍不能有效控制血脂亦或是对“他汀”副作用不能耐受的患者,医生还有其他“外援”——依折麦布、普罗布考、烟酸类、贝特类、瑞百安、中药血脂康等,都是驱除低密度脂蛋白的好帮手。

  不过药物有利必有弊,要因人施治,不能一概而论,具体治疗方案请咨询专科医师再用。

  小贴士

  早期发现和科学监测高脂血症:

  20-40岁成年人至少每5年检测1次血脂;

  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检测血脂;

  ASCVD(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检测1次血脂;

  因ASCVD住院患者,应在入院时或入院24小时内检测血脂。

  血脂检测的重点对象:

  有心脑血管病史者;

  存在多项ASCVD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的人群;

  有早发性心血管病家族史者(指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55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65岁前患缺血性心血管病),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

  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来源:文汇报 作者陈蕊华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网站导航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Site Map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