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民生活条件大幅提高,交通也更便捷,人群中普遍存在多吃少动这种生活方式问题,大家对于肥胖、糖尿病等现象司空见惯。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胰岛素抵抗,就和肥胖、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胰岛素抵抗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只是爱吃米面甜食,又或者以为自己只是最近腰间胖了那么一些,或者三高症状总是控制效果不佳,这时很可能你已经慢慢走向了胰岛素抵抗而不自知。再加上胰岛素抵抗不是一个确切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因此胰岛素抵抗目前在国人中其实很常见。据统计学调查结果显示,至少半数以上的中国人属于超重及肥胖范围,其中绝大部分人的身体内环境都是胰岛素抵抗状态。所以相比于糖尿病,其实胰岛素抵抗在人群中存在的比重更大。
如果你发现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有以下几种表现,那很可能已经是胰岛素抵抗的“高危”人群了,请和我一起对比看一看:1、有着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并且日常运动量小于摄入量,喜爱高糖饮料、高油高糖甜品、经常吃宵夜等等,身体暂未出现明显不适或仅有一定程度体重增长。2、从外形看属于向心性肥胖:即腰腹部脂肪堆积明显,也就是大家说的“肚子大”。这个腰腹部肥胖怎么衡量呢?我们常用下面两个指标,第一个是体重指数: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我们一般把BMI<24Kg/m2定义为正常体重,24≤BMI<28Kg/m2定义为超重,BMI≥28Kg/m2定义为肥胖。第二个是腰臀比:腰臀比(WHR)=腰围(cm)/臀围(cm),我们认为腰臀比中男性>0.9,女性>0.85,即属于胰岛素抵抗。有研究表明,比起全身性肥胖,这种向心性肥胖对胰岛素抵抗的指向性更高。3、伴随上述表现或单独出现不同种类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或已有明确的一些特定疾病诊断,诸如:常规体检检查时可发现血压、血脂、血糖等升高及高胰岛素血症,血中尿酸升高,而出现代谢综合征的不同表现。女性还可伴有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月经紊乱等。
读到这里你可能有疑问,一个胰岛素抵抗为何会有如此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呢?原来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多囊卵巢综合症、阿尔茨海默病及部分肿瘤等多种疾病发生的共同病理生理主要机制;而且近年来也有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与阿尔茨海默病和乳腺癌等关系密切。因此,上述这些疾病其症状各不同相,但其基本内环境都是胰岛素抵抗的状态。因此,才会出现很多人临床表现不太一样却都属于胰岛素抵抗的状态。所以,临床上胰岛素抵抗也能够预警上述多种疾病的发生。
说了这么多,那么胰岛素抵抗到底是如何定义的呢?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是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下降,即正常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状态。通俗来讲,胰岛素还是从前的胰岛素,但靶器官们却不再听它下达的指令了,作为体内唯一的降糖激素它失效了,不能降糖了。
那胰岛素抵抗的成因有哪些呢?除罕见的几种由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或缺失所致,多数胰岛素抵抗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不良生活方式相互作用而引起。遗传因素包括胰岛素的结构异常、体内存在胰岛素抗体、胰岛素受体或胰岛素受体后的基因突变(如Glut4基因突变、葡萄糖激酶基因突变和胰岛素受体底物基因突变等)。众多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遗传因素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由此可以推测,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也和遗传因素有关。环境因素包括现代生活方式和某些疾病状态,长期高热量的饮食摄入导致营养过剩,便利的交通工具和工作环境也极大减少了人的体力活动,从而减少热量消耗,进一步促进过多的热量转换为脂肪储存在体内,导致肥胖、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另外,某些疾病状态使机体过多分泌胰岛素拮抗激素,如库欣综合征可导致胰岛素抵抗。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肥胖及超重与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及心血管疾病显著相关。胰岛素抵抗是联系肥胖与糖脂代谢紊乱的枢纽,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包括脂肪沉积异常、炎症因子分泌增多、脂肪组织激素分泌异常及线粒体异常。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学术界有研究表示,其实肥胖与胰岛素抵抗是机体同一生理状态下的内外两种表现,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机体在整体外观上表现为肥胖,而内环境则表现为胰岛素抵抗,二者伴随发生,相互并无因果关系,但二者并不完全平行,具体和个人体重调定点有关,所以也会出现已经是肥胖但并不是胰岛素抵抗的状态。所谓体重调定点简单来讲就是先天体质优秀的人群,体重调定点高,热量摄入超过调定点也可以暂时处理过来,不会轻易产生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肥胖人群发生代谢紊乱和其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所以胰岛素抵抗的身体内环境会导致各种疾病的缓慢发生,甚至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它是肥胖与各种疾病联系的枢纽,所以表现为胰岛素抵抗与肥胖的相关强度最高。这也意味着胰岛素抵抗与肥胖的关系最直接,先于其它代谢紊乱发生。胰岛素抵抗导致脂肪合成、葡萄糖向细胞内的转移利用等过程受到抑制,引起循环中TG、脂肪酸和葡萄糖堆积,即血脂、血糖异常。在这样的进程中,可伴发着高尿酸、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凝血异常、超重,甚至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生。女性可伴有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月经紊乱等。
那具体什么样的指标可以衡量胰岛素抵抗程度呢?葡萄糖钳夹技术是评价胰岛素抵抗和细胞功能的最佳方法,但费时费力,事实上,这些方法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临床上常常并不使用。对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测定每日胰岛素总剂量或者内源性胰岛水平用于评价胰岛素抵抗的情况更为简单实用。1、每日胰岛素总剂量大于2u/kg即可诊断为严重的胰岛素抵抗;2、对于非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为50~70mu/ml或者OGTT后胰岛素峰值大于等于350mu/ml,即可提示严重胰岛素抵抗;3、钳夹实验中,m值一般小于2mg/(kh.min);4、有些糖尿病患者每日胰岛素总量大于3u/kg,且体质指数小于30kg/m2可诊断为极度胰岛素抵抗。
一般原发性或遗传性胰岛素抵抗尚无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一些具有发生胰岛素抵抗的高危人群如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一级亲属、有高血压、高血脂家族史和出生时低体重儿或存在宫内营养不良史的人群,尤应注意在其后天生命过程中避免肥胖,以尽可能预防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对已表现为胰岛素抵抗的人群,应根据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方法减轻导致或加重胰岛素抵抗的因素,同时对个体所具有的代谢综合征不同组分进行个体化治疗。1.加强运动,控制饮食是最重要的手段。肥胖者强调合理的饮食计划,降低体重。并且一定要同时进行长期科学有规律的运动,多进行无氧肌肉力量训练以增加骨骼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2.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药物是强效的胰岛素增敏剂,可使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减轻33%,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3.控制血糖。对轻、中度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择噻唑烷二酮衍生物、双胍类药物、葡萄搪昔酶抑制剂(拜糖平)。另外,应用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如血糖控制不理想,可根据具体情况联合上述抗高血糖药物,能起到协同降血糖作用。4.个体化选择降血压药物。许多高血压患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可能加重胰岛素抵抗,对糖代谢有不良影响,避免长期大剂量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对糖代谢无不良影响;α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在降血压同时轻度改善胰岛素抵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血压患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5.纠正脂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如高甘油三酯和高游离脂肪酸血症等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游离脂肪酸血症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应用调脂药物改善脂代谢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6.补充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如铬和钒的缺乏,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饮食适当补充三价铬离子和微量元素钒有利于胰岛素抵抗的减轻。
目前西医临床上多应用双胍类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改善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但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甚至有明显肝毒性,鉴于中药的整体调节、多途径、多靶点等综合作用优势,而没有类似于西药的不良反应,为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提供新的思路及治疗方法。
由于中医拥有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目前临床上尚且没有统一的辨证标准,而是因人而异,辨证论治。临床常用治法有健脾化湿、补气养阴、益气活血、清肝和胃、清热解毒化瘀等疗法,也常结合西药联合使用,均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
传统的糖尿病治疗法,不会大力推荐低碳饮食,因为糖尿病协会要求你摄入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害怕血糖太低,有风险,而且不建议高脂饮食,然而,摄入碳水化合物之后,血糖又会升高,又需要打胰岛素,就这样,胰岛素越打越多,病情越来越恶化。国外目前,很多医生都建议,利用低碳饮食来治疗胰岛素抵抗,效果非常好。所以想要很好地控制胰岛素抵抗,低碳饮食配合力量训练是很好的辅助方法。
(来源: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