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经脉分为阴经和阳经,总的走行规律是阳经往下走,阴经往上走;阳经走外面、背面,阴经走里面、腹面。足三阴经都从足部开始,循下肢的内侧面进入腹部。腹部聚集了阴经,就容易受寒。这里容易误解的是:阴经既然属阴,它本身就属寒凉。其实阴经也是温暖的,只是因为它的抵抗能力不够强,因此容易感受寒邪;阳经也并非不受寒邪,但是阳经的抵抗能力强,不会轻易让寒邪肆意妄为,而是和寒邪激烈地斗争一番,机体往往表现出发热。也就是《伤寒论》中说的:“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因此,阴经受寒之后,根部没有机会发热,寒邪直接把它制服并驻扎下来,造成腹痛、腹泻。腹部保暖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腹部有肝、脾、肾3条阴经,由于三者的“性情”不同,受寒后的表现也不相同。
脾经属太阴,太阴的特点是缓和,像一个不爱发脾气的人。这种性格是很容易被寒邪欺负的,因此脾经受寒的情况非常多见。脾寒会出现上腹部弥漫性疼痛,因为性格温和,与寒邪的斗争也缓和,所以脾受寒的疼痛不会太剧烈,而是绵绵作痛,用手按压一下可以减轻。在日常中,要经常温脾阳,可在炒菜时加点姜。
肾经属少阴,少阴的特点是柔弱,像植物刚发出的小苗,也容易被寒邪控制。肾经受寒后,经常脐周或小腹疼痛,小便色白量多,因为肾阳是周身阳气的大本营,所以肾经受寒后会表现出周身的怕冷,温肾效果不错的食物有韭菜,平时可以艾灸双侧肾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人们的腰带通常是束缚在第三、第四腰椎处)。
肝经属厥阴,它的特点是性子急,受一点刺激就要有大动作。它受邪后容易痉挛,其腹痛是“拧”着痛。另外,所有的阴经中只有肝经能顶到头上,所以肝寒还能出现头痛,剧烈时出现呕吐。如果怀疑有肝寒,可以在饮食中加点花椒,平时多吃点温肝的羊肉。
还有一部分人是胃怕凉,胃属阳明经,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它的能量非常旺盛,一般不容易受寒,胃受寒都是脾拖累的。我们说脾胃如夫妻,如果妻子的体质太差,时间长了也会把丈夫拖垮,所以温胃的治疗也是从温脾着手,考虑到胃通降的特点,可以在饮食中加点生姜、陈皮等。
(来源: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