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网络的无孔不入,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滋生了很多心理疾病。当你习惯性的浏览门户网站,逛社区,到论坛灌水,这些或许平常,但是,很有可能你已经患上了“传说”中的“虚拟社交依赖症”。
何为“虚拟社交依赖症”?
虚拟社交依赖症是一个新的词汇,如果我们确定它是一种新型心理疾病的话(因为目前还有很大争议,还没有得到国际权威学术团体的认可),它应该属于网络成瘾的一种特殊形式,指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社交游戏而严重损害了社会功能,比如丧失工作、夫妻不断争吵甚至导致离婚等。
“虚拟社交依赖症”按照字义来理解已经属于神经症的范畴,换句话讲,如果要诊断为“虚拟社交依赖症”,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第一,患者至少要表现出由于沉迷于网络社交游戏而导致出现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躯体化或神经衰弱等症状;
第二,表现出来的症状已经导致社会功能受损或具有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促使其主动求医;
第三,前面两点的表现和行为至少要有三个月。
“虚拟社交依赖症”并非空穴来风
我们常说“事出有因”,一种现象的产生有着一定的原因。虽然有些媒体报道描写夸张,但并非没有根据。“虚拟社交依赖症”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简单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1、精神心理因素
“虚拟社交依赖症”的患者多数有心理问题,比如自卑、缺乏安全感、缺乏被尊重和被认可、自我接纳度低、缺乏成就感等,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心灵方面的伤害,就会选择呆在自己认为安全的环境里,不敢多迈出一步,局限于当前的生活状态和虚拟的网络世界。
2、家庭因素
家庭的教育和环境很重要,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出现障碍,比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子女感受不到父母的爱,认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认可,就会从其他方面来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
3、社会因素
我国现在处于一个转型期,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低,比如中国的父母会经常告诫小孩“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无形中设置了与他人沟通的心理屏障。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加大的同时,工作压力也在加大,但是却缺乏一个健康有效的压力宣泄渠道,下班后不由自主地“宅”在家里玩网络游戏。
与此同时,也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看到同事、朋友在玩。自己也会一起玩。另外,也有着追求时尚的因素在里面,新奇的产品出来后,往往会很快吸引一大批网民追捧。
“虚拟社交依赖症”要防患于未然
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有4.2亿网民,有谁敢保证自己不会得“虚拟社交依赖症”?事物的发展都是具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我们在利用网络的同时,也要小心避免网络带来的危害。
如何避免“虚拟社交依赖症”?
如何避免自己得“虚拟社交依赖症”或有此倾向呢,心理专家建议:
首先要自我检测,看自己是否属于“虚拟社交依赖症”。
不能盲目地相信媒体报道,不要随便的给自己扣上心理疾病的帽子,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方式,而且也会引发不必要的压力和恐慌。
如果觉得自己只是沉迷于社交网站,就要提高警惕,多外出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交往,避免进一步的沉迷,如果发现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建议尽快找专业的心理医生咨询。在这里要特别提醒一下,精神科医生和心理科医生是有区别的,有了心理问题不要害怕,不要误以为自己得了精神方面的疾病。
其次,参照上述所讲得“虚拟社交依赖症”的三个条件,如果自己符合,建议去专业的机构,最好是到心理科进行治疗。
再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避免“虚拟社交依赖症”的最好方法是用积极乐观平和的心态,建立现实社会中属于自己的朋友圈子,包括父母亲戚在内。
小结:通过现实社会中的交往,可以满足安全感、成就感、被尊重、被认可等心理需要,提高自我接纳度,可以有效地避免“虚拟社交依赖症”的发生。
健康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