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众健康>>精神分裂

海归病人:一名哈佛博士后精神分裂患者
发布日期:2016-10-17
衡阳第二精神病院,邓琳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在病区走廊里不安地徘徊。她说,这里住着她的高中和大学同学。本版图片/记者韩敬宇
海归病人:一名哈佛博士后精神分裂患者
谁也不知道邓琳在想些什么。
海归病人:一名哈佛博士后精神分裂患者
邓琳在擦窗户,这窗户她每天至少要擦两遍。
4月11日,一位网友在红网论坛发帖,帖文整理了两篇媒体报道,披露了一个消息:在衡阳,一名哈佛大学女博士后回乡后成了精神病患者。帖文被多个论坛转载并引发网友热议。事件真相到底如何?4月下旬,记者赶往衡阳调查。
4月25日,衡阳市第二精神病医院,树木枝繁叶茂,鸟声婉转动听。
这是邓琳的第二个“家”,每隔一段时间,她都会到这里住上3个月。
她可能是这里学力最高的人——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但是,她不是在这里从事科研、诊疗,她只是这里的病人,精神分裂症患者。
她曾经是别人眼中的天才,复旦毕业留学美国,自然科学硕士、哲学博士,医学院博士后。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心理学专家肖汉仕教授认为,目前中国的家长们普遍有一种重学习、轻做人,重思想品德、轻心理素质的现象。
肖汉仕认为,邓琳是一个悲剧,因为在她的成长过程中,过多地注重智力开发,却忽视了心理素质的自我培养。家长过多地参与邓琳的人生轨迹,导致邓琳缺乏生活自理、独自应对问题的能力,从而养成了一种依赖的人格。当邓琳面对就业、感情等方面的困境时,缺乏最基本的应对能力。
在肖汉仕看来,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第一位“灵魂的工程师”,家长应是指导者,而不是包办者。“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代替孩子做事是爱的体现,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过分的包办等于把父母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
肖汉仕认为,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和“尊重”应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两大关键词,家长可以通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实现这两个关键词。
根据多年治疗的案例分析,衡阳市第二精神病医院医生王倩得出了一个可怕的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趋于年轻化,且越来越多。
(来源:潇湘晨报)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网站导航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Site Map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