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可爱却娇嫩,容易出现各种不适。年轻的父母应多了解一些新生儿常见疾病的知识,从而在宝宝患病时能从容应对。
黄疸。宝宝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弱,易蓄积在体内,到了一定程度,就出现黄疸。临床上常表现为皮肤与黏膜发黄,巩膜(白眼珠)发黄,小便发黄等。
家长对策:出现黄疸,家长要观察宝宝的状态,如精神好不好、大小便是否正常等。如果除黄疸外,宝宝还出现疲累、少动、发热等症状,要直接就医,不可拖延。
黄疸可根据其存在的部位来判断严重程度,如果只有脸蛋、脑门长,则一般较轻微,基本不需要处理;若黄疸发展到前胸、后背,则可能是中度黄疸;胳膊、腿上出现黄疸,则为重度黄疸;程度最严重的,会发展到手心、脚心。
医生也可通过黄疸测试仪,对宝宝的黄疸水平进行估测。一般出现中、重度黄疸(胆红素测定大于170微摩尔/升)时,需要就医治疗。
脐炎。宝宝出生后,从脐带快脱落到刚刚脱落的这段时间,若护理不当,容易因细菌感染而发生脐炎。临床上常表现为肚脐红肿,有稀薄、发黄的渗出液,轻轻碰一下宝宝会哭闹,严重时还会出现发热等症状。
家长对策:预防脐炎,首先要保持肚脐清洁干燥,包裹宝宝的被子不易过厚,脐带未脱落时,给宝宝洗澡要分成上、下两部分洗,不要让脐带沾上水。其次,坚持使用75%的酒精对肚脐消毒,每天3~4次。还要避免衣服和纸尿裤对肚脐的刺激。
此外,有些宝宝的脐带脱落后,残端呈灰白色,摸上去还有点韧性。这可能是肉芽肿,需医生帮助。
腹泻。腹泻的典型症状为,大便次数忽然增多,且伴有黏液、脓血以及水便分离,严重时可出现呕吐、发热等症状。目前认为,宝宝腹泻与过敏、乳糖吸收不良、感染、受凉以及饮食改变等因素有关。
家长对策:出现腹泻,家长最先要做的就是要留存粪便标本化验。建议使用清洁、干净的盒子或瓶子来保存,或者保鲜膜也行。但千万不要使用纸尿布,因为它可将粪便中需要检测的成分吸附掉,影响检查结果。同时注意,时间不要超过2小时,粪便越新鲜,检查结果就越准确。因此,家长留存大便后,要送到最近的医院,以节约时间。腹泻时,家长可在医生指导下,给宝宝服用蒙脱石散,它能缓解腹泻症状,副作用也比较小,但一日别超过两袋,否则可能会引起便秘。
便秘。如果宝宝出现大便干硬,便量少,排便哭闹、周期延长(2~4天)等症状时,可能是得了便秘。临床上,便秘多是由于饮食结构不当或过敏引起。
家长对策: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应注意饮食结构的调整,少吃肉、蛋、奶,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如南瓜、苹果等。还可用手掌对宝宝的腹部顺时针按摩,以促进肠道蠕动。
此外,宝宝的粪便如出现血丝,要检查宝宝肛门是否出现裂口。建议使用酒精棉球,在宝宝的肛门处擦拭,如果宝宝出现哭、闹等反应,即使没有看到裂口,也表明出现了肛裂。
为防止肛裂,家长平时尽量不要做把屎、把尿的动作,此时肛门处于最低位置,血管充盈,易形成痔疮。儿童在1岁半至2岁时才能形成自主排便意识,过早训练没有益处。若没有肛裂,则可能是过敏引起的肠道出血,要及时就医。
肠绞痛。宝宝未满4个月,其肠壁的神经发育不成熟,易造成肠道蠕动不规则,出现痉挛疼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肠绞痛。肠绞痛发作多从晚上8~9点开始,宝宝常会哭闹、肚子发胀、不易入睡,抱起来、趴在身上症状会减轻,平躺时最严重,直到有排气才会缓解。
家长对策:肠绞痛可通过按摩来缓解,同时,还可以遵医嘱给宝宝服用西甲硅油,以利于胀气的消解。此外,奶蛋白过敏或是乳糖不耐受,也会导致肠绞痛。所以采用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发生肠绞痛时,要让医生诊断,是否由过敏引起。另外,哺乳的母亲也应注意不要摄取刺激性或易过敏性食物,如含咖啡因之饮料及海鲜、坚果类食物。
湿疹。宝宝食入、吸入或接触到一些过敏原后,极易产生湿疹;具体症状为,皮肤发红,出现皮疹,有时会出现黄色分泌物。
家长对策:湿疹多由于过敏引起,因此首先要找出过敏原,维生素A和维生素D合剂中可能含有花生油,极易引起宝宝过敏;母亲要少吃牛奶、大豆、花生、坚果、海鲜、牛羊 最后,肉等易引起过敏食品。其次,可给宝宝补点钙,但要注意,钙剂中的添加成分也可能会导致过敏,使用前要咨询医生。
再次,要保持患处清洁和干燥,但要适当注意保湿,如果有渗出液体,还要防止感染。尽量不要用香皂、浴液等给宝宝洗脸、洗澡。此外,若湿疹确实比较厉害,可遵医嘱使用激素类药物;但一定要稀释,一般比例为1:2,且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出现副作用。过敏引起的湿疹多与遗传因素有关,若父母有过敏史应格外小心。
尿布疹。如果尿布更换不勤或洗涤不干净,则极易导致尿布疹的发生。具体表现为:肛门附近、臀部、会阴部等处皮肤发红、分布有突起的小红点,严重时也会渗出黏液。
家长对策:宝宝每次大小便后,都尽量用清水冲洗,不要仅仅用湿巾擦拭,以免出现污物存留。冲洗过后,最好让宝宝的屁股自然风干,不推荐使用爽身粉;如果宝宝较胖,可在清洗过后,用吹风机吹干。若患处皮肤完整,可以涂一些护臀霜。
医学指导:刘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来源:生命时报 作者:郗昊)
健康热点排行